美丽的外婆坑村用特有的风情和风景喜迎八方客。
外婆坑村俯瞰图。
奇峰幽谷,溪流潺潺,有古台门、石头墙等韵味古朴的江南建筑,也有群山环抱中绿意浓浓的有机茶园。这,就是“江南民族第一村”——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
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只赞叹这里如仙境般的风景与富足安逸的生活,却不知这个上世纪的“浙江第一穷村”完成了怎样的逆袭:无区位优势——蛰居新昌、东阳、磐安三县交界的大山峡谷深处;无资源优势——只有不起眼的自然山水;无人力优势——30多年前,90户人家,年轻人都常年在外谋生。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外婆坑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千万工程”样板村的华丽转身,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
近日,记者来到外婆坑村,探寻这里美丽蝶变的密码。
凿通“出坑路”
曾经的外婆坑村是出了名的穷:“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缺钱缺粮缺姑娘。”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要进外婆坑村,还只有两条路:一条五岗路,得翻五座岗;另一条大石路,其中有段“鸡肠道”,在陡峭的石壁上凿出,二十公分宽,仅容两足,壁侧为溪,稍有不慎,容易失足,一下雨则会被淹。
1990年,35岁的林金仁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本是箍桶匠,靠精湛的手艺和勤劳的双手在外打拼,早已成了万元户。要不要当“村长”?林金仁犹豫许久才接下担子。他认定,既然村民信任,就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必须改变落后面貌,带领村民致富。
可这担子重若千钧!小小山村,90户人家,耕地27亩,人均收入92元,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当时因为太穷,全村有38个光棍。
究其穷根,梗阻在路。扼住山村与外界咽喉的是1.5公里长的险恶路段,中间需架8座桥。修路要钱,可村里账上还欠着15600元的债。
大伙也都知道外婆坑的“痛处”,不啃下这块硬骨头,脱贫就是一句空话。贫穷不是光彩事,致富要有雄心志。痛定思痛,外婆坑人决定豁出去搏一把。
林金仁一上任,就开始四处“讨钱”。一年跑了86趟县城,跑破了3双解放鞋,才讨到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1991年9月17日,修路工程硬着头皮上马。全村男女老少起早贪黑赶工,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劈山架桥修路。此时大家已经拧成一股绳:修路,就是治苦,治穷,就能改变命运!
工程进展到外坞自然村的时候,必须劈开一座很高的岩石,没有资金,没有炸药,靠人工开凿何时才能通?大伙心中没底。
恰逢时任浙江省省长沈祖伦到外婆坑村调研,林金仁看到了希望。“省长,只要你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把路劈通!”林金仁伸出五指,张口又开始“讨钱”。
沈祖伦被他这股犟劲感动了:“好,既然你决心这么大,资金问题我们来想办法。”
经协商,修路资金由新昌县交通局帮助解决,外婆坑村出劳力,先打通出山的通道。
60天后,“咽喉路”终于被打通,并伴着全村人的心血和希望一直延伸。
在沈祖伦的协调下,修路剩余所需的18万元资金由当时的绍兴市计委等单位解决。
1992年8月18日,是外婆坑村历史上值得记载的大喜日子:这条总长1.4公里的公路全线竣工,村民肩扛手提翻山越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