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越地回响
——《绍兴日报》今起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报道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七十五载砥砺前行,扬帆奋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
这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时刻,也是一座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与新中国同步,绍兴也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75年,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先发优势到体制优势、从立足本地到走向全球、从温饱小康到美好生活,越州大地发生了无数好故事,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辉煌篇章。
今日起,本报推出“越地回响”——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报道,聚焦村庄、社区、企业、市场等十方面典型,进行调研式寻访报道,在一个个点位的故事里,折射绍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洞见新中国的沧桑巨变。这是一次新中国75年发展历程的见证,也是一次新闻人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践。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追寻发展足迹,聆听越地回响,凝心聚力书写新时代胆剑篇、勇闯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子。敬请垂注。
奇峰幽谷,溪流潺潺,有古台门、石头墙等韵味古朴的江南建筑,也有群山环抱中绿意浓浓的有机茶园。这,就是“江南民族第一村”——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
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只赞叹这里如仙境般的风景与富足安逸的生活,却不知这个上世纪的“浙江第一穷村”完成了怎样的逆袭:无区位优势——蛰居新昌、东阳、磐安三县交界的大山峡谷深处;无资源优势——只有不起眼的自然山水;无人力优势——30多年前,90户人家,年轻人都常年在外谋生。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外婆坑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千万工程”样板村的华丽转身,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
近日,记者来到外婆坑村,探寻这里美丽蝶变的密码。
凿通“出坑路”
曾经的外婆坑村是出了名的穷:“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缺钱缺粮缺姑娘。”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要进外婆坑村,还只有两条路:一条五岗路,得翻五座岗;另一条大石路,其中有段“鸡肠道”,在陡峭的石壁上凿出,二十公分宽,仅容两足,壁侧为溪,稍有不慎,容易失足,一下雨则会被淹。
1990年,35岁的林金仁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本是箍桶匠,靠精湛的手艺和勤劳的双手在外打拼,早已成了万元户。要不要当“村长”?林金仁犹豫许久才接下担子。他认定,既然村民信任,就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必须改变落后面貌,带领村民致富。
可这担子重若千钧!小小山村,90户人家,耕地27亩,人均收入92元,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当时因为太穷,全村有38个光棍。
究其穷根,梗阻在路。扼住山村与外界咽喉的是1.5公里长的险恶路段,中间需架8座桥。修路要钱,可村里账上还欠着15600元的债。
大伙也都知道外婆坑的“痛处”,不啃下这块硬骨头,脱贫就是一句空话。贫穷不是光彩事,致富要有雄心志。痛定思痛,外婆坑人决定豁出去搏一把。
林金仁一上任,就开始四处“讨钱”。一年跑了86趟县城,跑破了3双解放鞋,才讨到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1991年9月17日,修路工程硬着头皮上马。全村男女老少起早贪黑赶工,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劈山架桥修路。此时大家已经拧成一股绳:修路,就是治苦,治穷,就能改变命运!
工程进展到外坞自然村的时候,必须劈开一座很高的岩石,没有资金,没有炸药,靠人工开凿何时才能通?大伙心中没底。
恰逢时任浙江省省长沈祖伦到外婆坑村调研,林金仁看到了希望。“省长,只要你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把路劈通!”林金仁伸出五指,张口又开始“讨钱”。
沈祖伦被他这股犟劲感动了:“好,既然你决心这么大,资金问题我们来想办法。”
经协商,修路资金由新昌县交通局帮助解决,外婆坑村出劳力,先打通出山的通道。
60天后,“咽喉路”终于被打通,并伴着全村人的心血和希望一直延伸。
在沈祖伦的协调下,修路剩余所需的18万元资金由当时的绍兴市计委等单位解决。
1992年8月18日,是外婆坑村历史上值得记载的大喜日子:这条总长1.4公里的公路全线竣工,村民肩扛手提翻山越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找准“富坑业”
路通了,但想摆脱贫困,还是要靠产业发展。
外婆坑村山的雪岗高峰海拔810米,产茶历史悠久。
“1990年,我们村的珠茶卖4块钱一公斤,西湖龙井卖72块一公斤。另外,当时县政府对发展龙井茶还有补助。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发展名优茶是一条脱贫之路。”林金仁回忆。
说干就干,1992年,村两委发动村民种植龙井茶,投入义务工,两个月内就开辟荒山200亩,全县第一个从外地引进10万株名优茶,免费送给村民种。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有些村民有顾虑:本来可以长很大的茶叶,现在刚出芽就摘掉了,怎么可能赚钱?
村两委先做党员的工作,再带领大家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村干部、党员带头摘龙井茶鲜叶,第一年就卖了好价钱。别的农户看到后,也开始种起龙井茶。
第二年,村里派出20多个青年外出学习,将龙井茶的炒制技艺带回村。果不其然,外婆坑村产的茶叶一炮打响,香味甚至更胜一筹,身价也立马飙升。清明前后,村里茶叶每公斤单价超两千元,尤其是明前的野生茶,还没采摘就被订购一空。
销路开了,售价高了,老百姓种茶积极性自然高涨。茶园面积从不到100亩,发展到1500亩。2003年,村里成立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2004年,茶园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2006年,成功注册“外婆坑”大佛龙井品牌,产品远销国外。
向绿水青山要效益,是外婆坑村另一条一直坚持的致富路。进入新世纪,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2001年,村民林银火办起首户农家乐,林金妃、林金芬等村民紧随其后。
起初,生意不温不火,幸运的是,转折点很快到来。2009年,外婆坑村成功对接上海世博会,成为“上海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村里的旅游业由此开始起飞。
小山村靠啥吸引游客?外婆坑村打出了“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招牌。浙江哪来这么多少数民族?一时间,很多人兴致盎然,一探究竟。
原来,路修通后,村里就想着解决“光棍问题”,并鼓励村民到外地娶媳妇。通过老乡介绍,贵州等地的姑娘一个接一个嫁了过来,38个光棍中37人陆续结婚。
这些姑娘大多是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村里灵光一闪,适时组建起歌舞团,让她们身着民族服装为游客表演节目。这么一来,村里的旅游业更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族风情”,每逢节假日,村口就堵车,停车场也越建越大。
2012年,县里给予600万元资金支持,村里建起了可容纳300人的旅游集散中心、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红色长廊、游步道等设施,整体环境进一步提升。
现在,村里有13家农家乐,其中,从杭州回乡创业的林永龙开办的规模最大,年利润五六十万元。其他村民光卖农副产品玉米饼、笋干、农家米酒等,就赚得乐呵呵。单玉米饼,一年销售额就有800万元。
外婆坑村不光自己富了,还带动了周边村。5个自然村合并进来后,全村增加到350户。去年,村里的茶叶年总产值达18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引来“兴坑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外婆坑村看准了年轻人。
8月24日,村子里热闹非凡,一场满载祝福和快乐的泼水“奇遇”记火热开展。泼水大战、民族扎染、特色长桌宴、篝火晚会、惠农直播等活动精彩纷呈,不少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特意赶来体验。
林金仁乐呵呵地说:“小吴点子多,村里越来越热闹啦!”他口中的小吴,是一名90后青年,名叫吴黎明,现在是外婆坑村的乡村运营官。
大伙都喜欢这个爱折腾的年轻人,因为他确实帮村子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去年,外婆坑村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230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个年轻运营官与外婆坑村的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那时,外婆坑村刚刚成为绍兴市第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培育村之一,虽有“江南民族第一村”等名号,但急需更多金点子,让村里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刚好绍兴向全国发布特色村“乡村运营官”招募令,有着多年乡村文旅策划经验的吴黎明带着一份厚厚的策划书来到了外婆坑村。
在吴黎明看来,民族文化是外婆坑村最大的特色,13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以五六十岁的阿婆为主要群体,他为村子打造了一个全新文化品牌——“外婆”。吴黎明的运营团队还与外婆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资成立新昌吾乡文旅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乡村运营。
那年10月,这群年轻人在村里试水了一场“外婆家的长桌宴”活动。十几张桌子拼成了能容纳近百人的长桌,村民们端上民族五彩饭、红烧肉、菜园鸡和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前来赴宴的各地游客。少数民族阿婆们还穿上民族服饰,献上了精彩的表演。
在海拔800余米的新昌小山村能吃上“民族风”满满的长桌宴,一时间,各类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带着外婆坑村定位的帖子。
看到了民俗活动带来的流量,第二年,村里又升级活动内容,在长桌宴基础上,增加了泼水节和篝火晚会等项目,吸引了大批来自宁波、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游客。长桌宴和泼水节于是成了外婆坑村每年8月底和国庆长假的保留节目。
“这群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林金仁和村民们很是认可。
这几年,吴黎明还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多渠道增收,除了线下联合乡镇部门为外婆坑村的农产品设计统一包装、制定统一标准外,去年还为外婆坑村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并尝试做起了直播带货。
吴黎明还把林金仁也“拉下了水”。去年,退休的林金仁跟着这个年轻运营官学起了网络直播,讲述脱贫致富故事的同时,推荐优质农产品。目前,各平台已累计销售茶叶800余万元、玉米饼700余万元。
从五湖四海集聚到外婆坑村的年轻人们,丰富了乡村业态,激发了乡村活力,成为这里不可或缺的振兴力量。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淳朴而坚毅的外婆坑人,从不因环境的困厄悲伤消沉,更不会裹足不前,他们不但用无与伦比的执着成功“出坑”,更是不懈攀爬,看到了更好的风景。
数说发展:村美民富幸福长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农业基础不断稳固,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加快华丽蝶变。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绍兴农业农村不断升级发展。特别是在“千万工程”引领下,绍兴人20多年接力奋斗,以生态变革、产业变革、文化变革和社会变革造就了无数美丽乡村,为全面推进绍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乡村活力全面迸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农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绍兴农业总产值1.40亿元。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亿元,年均增长7.8%。
2021年起,绍兴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如今,“土特产”蓬勃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全市乡村快递服务站点编织出一张全新运输网络,农商直供、数商兴农,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乡村潜能持续激发。1979年春,绍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开。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二轮土地承包为契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2年后,又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2017年起开始探索开展“闲置农房激活”改革,随后创新实施“五星达标、3A争创”,农村共富改革不断深化。
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4.08亿元,累计组建强村公司206家,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和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别达到60%和40%以上。
乡村文化日益复兴。眼下的广大农村,“村BA”“村超”热辣滚烫,成为跨越城乡中外的乡村文化品牌;文化礼堂“村晚”花开四季、常办常新,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非遗馆、农耕馆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逐渐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撬动着沉睡的乡愁“活”起来。
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农村居民实现了从饥寒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于1989年突破千元大关,2008年突破万元。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82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65。全市农村公路里程已达9332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9%,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1.13公里/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超200亿元。
乡村振兴,使命如山,绍兴将继续全力奔赴。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