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纪松,出生于1973年,浬浦镇陶姚村委副主任,诸暨市第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诸暨市“实干担当好干部”,诸暨市“道德模范”、绍兴市劳动模范。
在浬浦镇陶姚村的田间,种粮大户姚纪松正操作手扶插秧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排排嫩绿的秧苗便齐整整立在田间。他瘦小佝偻、皮肤黢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常顶着大太阳跋涉在田间地头,是群众眼里的“老黄牛”,也是诸暨市“实干担当好干部”。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2011年起,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进了城,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尽管个人资金紧张,但看着肥沃的良田成片地沦为荒草地,姚纪松痛心不已。次年,他咬咬牙承包了荒废的300多亩田地用于种植水稻。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响应国家种粮政策,从2012年开始,姚纪松每年种双季稻400亩,单季稻300亩。他坦言,种双季稻农药肥料、人工成本高,也很辛苦,但为了减少水田抛荒现象,他一直坚持。
当时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妻子的不理解甚至反对,他耐心做通妻子的工作,凭着对庄稼地的热爱和自己的丰富经验,他种的水稻当年就迎来丰收,这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小家和大家的日子都变得红火起来。
经济效益上去了,他又发现村里没有农业服务点,给村民农事作业带来不便。作为村干部,姚纪松顶着压力在2013年底建起了村里第一个农业生产服务中心,服务全村乃至周边村1000多亩农田生产。
2013年,受干旱天气影响,庄稼收成眼看着就要受到影响。姚纪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要求村委及时在村里发布天气信息,提供相关抗旱建议。他带领乡亲们科学引流,升级灌溉模式,顶着烈日抗干旱,最终陶姚村的庄稼不但没有降低收益,反而比往年更好。
一颗公心办实事
一直以来,姚纪松踏实做事,把百姓的“急难愁盼”当成首要大事。2016年,他注意到一个问题,村里老年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个像样的老年活动中心。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当年村里5栋危房被升级改建为老年活动中心,陶姚村的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大家都对他连连称赞。
2018年,陶姚村被列为浬浦镇第一批“五星3A”创建村,姚纪松觉得这是推动全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好契机、大平台、强抓手。为了统一乡亲们的思想认识,改善村居环境,切实达到“五星3A”创建的标准要求,他在环境卫生整治、家禽圈养、垃圾分类等繁琐细致的事情上,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和群众一同整治人居环境问题。
在姚纪松的推动下,这一年,村里多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陶姚村的老年活动中心升级改建成了村文化礼堂,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陶姚村村级安置房建设立项通过,群众居住水平改善有了期盼;陶姚村顺利通过上级验收,成为5星达标村,村庄更美净,乡风更文明,邻里更和谐,百姓更富裕。
姚纪松坚信只要做到一颗公心办事,一把尺子量标准,一切利益晒在阳光下,定能排除矛盾纠纷,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为乡村振兴献良策
2020年底,姚纪松再次高票当选陶姚村委副主任,继续在他的岗位和热爱的土地上发光发热。2021年底,他连任诸暨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继续积极建言献策。
姚纪松从日常工作和走访中了解到,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果农们普遍反映“非粮化”整治补贴低,不愿意配合整治。同时随着“非粮化”整治的推进,水果种植产业发展受限。为此,他主动听取各方意见,积极收集整理,最终形成《关于重视农业产业扶持的建议》,该建议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姚纪松还在诸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大山区乡镇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盘活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精准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等,每一件建议都凝结着群众的心声。现在,他又为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奔走忙碌,只盼能拓宽本土农产品销售渠道,让老百姓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助力爱心食堂
2024年9月11日,姚纪松给爱心食堂的老人们送去了一份沉甸甸的“关爱”,一辆满载着大米的货车穿梭在浬浦镇、璜山镇、东白湖镇、同山镇等乡镇,为27家爱心食堂送去了新米。姚纪松平时比较低调,这次早稻丰收,他想和老人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便决定捐赠1.45吨新鲜大米,让老人们尝尝新米的鲜香。
自去年“爱心食堂”建设工作在浬浦镇推进以来,姚纪松就积极参与其中。此前,他也曾向上周坞村、枫林村等4家爱心食堂捐赠2吨大米。他还开辟了“爱心农场”和“爱心菜园”,组织了一支10人的志愿者队伍参与养殖、种植和配送,持续为爱心食堂免费提供新鲜食材。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