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愿闻车马喧

2024-09-23 22:39

来源:

我的老家在越城区马山街道檀渎村,这里是水乡泽国。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在70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水乡出行的巨变。

鱼儿离不开水,水乡离不开船。出行先从坐船说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钱塘江大桥尚未恢复通车。从老家去杭州,我坐过夜航船。早早吃过晚饭。妈妈整理好包袱,拉着我的手,步行半个钟头,到永乐村北面的白果树下渡船埠头,等候从上虞开来的夜航船。一会儿,在皎洁的月光下,从东方驶来一只带乌篷的大船。船头有一个彪形大汉撑篙,船尾五个男人各执一支橹,步调一致地使劲摇动。船靠埠,那大汉一手一个把我俩拉上船沿,送入船舱。船内分两排对面就座。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夜航船不断接入乘客,继续向西行驶。我依偎着妈妈,似睡非睡。从月光到晨曦,经过柯桥、钱清等集镇,河流中船只渐多。中午时分,大汉说到了终点——当时的萧山县西兴镇。我们上岸吃了饭,然后再坐过江船横渡钱塘江,到了杭州。

后来读到余秋雨《夜航船》和绍兴老乡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一书。原来从明清到民国,乃至解放初期,夜航船是我们水乡人出门远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正如余秋雨所说: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绍兴水乡有了轮船。这轮船并非几层楼高的游轮,实则是单层机动船。机船一拖二,组成船队。船舱内有四排座位,船顶可放置行李。当时都是国有航运公司经营,而二航公司的轮船既运货又载客。开行绍兴东北一线的是肖金班。每天两班:早上从上虞肖金出发,经孙端、马山、豆姜、则水牌,停泊城区城北桥码头。中午则回肖金。下午再从肖金到绍兴城区,晚上七点再返回。当时我在绍兴县政府上班,家住在新建南路,回老家去探望母亲,往往乘坐的就是夜班轮船。

出行可以坐轮船,要运输些物资则要用农用船。我在农村学校任教十年,也和农用船一直打交道。开学了,学校要到城区购买教材,食堂为给学生蒸饭需要煤球。男教师们就利用星期天自己摇船进城。那时候,我们4个男教师向生产队借一艘农用水泥船,两人一班轮换着摇橹,小橹掌握方向,大橹控制速度。经水路用两三个小时将这艘运货船停泊在城区东双桥边。两人去新华书店运教材,两人购买好煤球装船。匆匆吃个点心,原路返程,再把货物担上岸,挑煤球常把我们弄得灰头土脸,当地农民见此景说我们不像“先生”,更像是摇货船的“船头脑”。

再后来,我是下班后骑自行车回去的。从城区沿104国道骑行到皋埠镇,再把车寄存在皋埠中学。从皋埠镇到檀渎村是乡间小路,无法骑行,只得步行。有一天没有月光,恰逢我走得匆忙,忘记带手电筒,周围一片漆黑。我凭着记忆和周围村庄的点点灯火辨认方向。其中有一段路是在田埂上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水沟里,我只得摸着野草行进,走走停停。这五六里路走了一个小时,到老家时内衣都被汗水渗透了。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后的绍兴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以船舶为主的水路交通因速度慢而逐渐被时代淘汰。皋马公路修通,自行车也可以骑到老家檀渎村了。进入21世纪后,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公路交通路网迅速形成。村子北面修建了东西向的洋江路,村子东面修建了连接104国道的越兴路。开着车子,从老家一刻钟就可进城。

如今,我老家这个水乡小村也通地铁了。喜讯传来,我急忙抢先去坐第一班地铁回檀渎村。真快呀,从杭州到绍兴檀渎村不到两个小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展望更远的将来,也许我们会坐上飞艇穿梭于城乡之间,我们期待着!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张贵寿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