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艺术魅力
坚白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文章大家。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欧阳辉撰写的《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在写文章时如何做到将问、新、辩、活、理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峰,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是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问”即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总是紧密围绕着时代的问题和人民的需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以笔为武器,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寻找出路。无论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分析,还是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他的文章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种解决问题的导向,让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行动的指南。正如书中提到的《工作之法启发写作之道》,毛泽东同志将工作中的方法与写作相结合,强调文章要为实际工作服务。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让文章能够回应现实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新”即提出新思想。毛泽东同志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他的文章常常充满着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他总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象地表达了革命的力量虽小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追求创新,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去看待问题,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辩”即运用辩证法。毛泽东同志是辩证法的大师,他的文章中处处体现着辩证思维。他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现在,也看到事物的未来。这种辩证思维使得他的文章具有深刻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在《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中,他深入分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学会运用辩证法,客观地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使文章更加严谨和有深度。
“活”即提倡活文风。毛泽东同志的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让文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他的文章中常常充满着幽默和风趣,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例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既形象地揭示了反动派的本质,又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摈弃枯燥乏味的文风,追求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让文章更加吸引人。
“理”即讲出深刻道理。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不仅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的东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文章充满着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中,他阐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讲道理,用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感去打动读者,让文章具有持久的价值。
再多说上一点,《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书中的《标题有内容方能引人注目》一节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扇窗户,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让他们愿意走进文章的世界。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标题往往简洁明了、富有内涵,能够准确地传达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例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这些标题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还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重视标题的作用,精心构思,让标题既能够吸引读者,又能够准确地反映文章的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章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新闻报道、文学创作还是日常工作中,我们都需要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文章艺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以毛泽东同志为榜样,不断努力,写出更多优秀的文章,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绍兴读者
干事求是 敢作善为
母小琴
对于《干事与求是》一书的出版,我翘首企盼已久。就像看过塑形完成、等待烧制的“瓷胚”,我在两年前曾有幸读过书中绝大部分内容。著者何云伟是我十分敬重的老领导,他对待写作的态度和方法,令我常常感佩于他谋篇布局的思维高度、纵深取材的视野广度和反复推敲的严谨细度。而今书已闪亮登场,这不只是书,还是有心之人用一个甲子酿造的美酒,是一位干部为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时代大潮在人们心中冲刷的印痕。
时光的佳酿
岁月是流经身心的河,有人取之酿成酒。真正的酒,好喝不上头。
《干事与求是》是何云伟关于成长历程、实践思考、理论研究的30篇文章集结,分求学、求索、求是三编,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在信息爆炸、纸媒式微的年代,出书其实有点费力不讨好,因为读者往往很挑剔,作者需要很谨慎。若写成忆旧文章,容易流水琐碎;若写些散文随笔,容易感时伤逝;若是讨巧把过去文章汇编,容易变成散装拼盘;若写研究性论文,容易树起学术藩篱。何云伟在书的《后记》开篇便阐述了成书缘由——思考的习惯+存史的意识。长期的写作积累,使书的编写如水到渠成,显得毫不费力。而书中所叙跨越半个世纪,不仅需要当时有真实细致的记录,还需要在统编时为读者还原彼时情境,为此又通过大量考证和访谈,以及无数次地字斟句酌,实在是费心耗力。整个编写过程,何云伟对出书的初衷保持了理性和克制,紧紧围绕“干事与求是”这一主题作材料取舍,坚持运用“以人系事”的手法来展示时代变迁,让书中一个个故事的场景高度还原,一段段经历的体悟真切可感,一项项工作的做法可资借鉴,从而使书跳出了通常容易陷落的俗套,成为值得职场人士置于案头的参考书。这一本撷取40年职场生涯写成的书,像一杯提纯60年岁月精华酿成的酒。品书如品酒,好酒不上头,好书更提神。
时空的注脚
有事干是幸福,会干事是艺术,干成事是圆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是王道。
普通人一生中约占45%的时间在工作,近100000小时。稻盛和夫说:“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最有价值的行为。”人最充沛的精力奔波于各种工作,工作成了时空的注脚。何云伟将书的重心放到“干事”上正合此理。在《代序》一篇中,他回顾了干事的6个历程:绍兴师专学本事、市委办公室悟政事、越城区灵芝镇办实事、市残联做善事、市史志办修史事、市委党校圆成事。“求索编”的6篇文章正好对应,分别讲述了“用青春拥抱时代”的12年绍兴师专工作、“承前启后”的2年市委办工作、“激情燃烧”的7年乡镇工作、“平凡而难忘”的7年残联工作、“不寻常”的5年史志岁月和“办学治校”、履职收官的7年党校工作。“求是编”的17篇文章,将“求是”作为一种行事方式,以研究的精神从事工作,将具体的干事实践上升到普适的理论层面。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何其漫长又何其短暂?何其宝贵又何其迷茫?这本书告诉我们,树立想干事的意识,珍惜能干事的机遇,干中学、学中干,学中思、思中进,干学研一体化,终会有干成事的作为。这本书的内容不是一次性对过去作回放,而是长期跟踪记录而成,像一支长镜头,跨越40年的聚焦,用一帧帧干事创业的画面,让观者自然而然得到滋养、受到启发,潜移默化提升“会干事”的本领,不知不觉达成“干成事”的目标。
时代的缩影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时代的画卷从来由画中人描绘和展开。
没有人能脱离时代而存在。何云伟书中贯穿始终的是感恩时代、拥抱时代和无愧时代。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时代先声,开启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他成为诸暨恢复中考后的第一届中考生。关于工作,他写道,“干事是一种机遇。我有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也努力用好组织提供的干事创业平台。”不管身居何种岗位,其重点也都聚焦在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如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经营村庄”理念,推进“城中村”改造开发建设镜湖新区核心区块,推动出台《绍兴市“人人享有康复”残疾人社区康复规划》,主持编修《绍兴市志(1979-2010)》,探索形成新时代地市级党校发展的“雁行模式”,等等。落在纸面上的讲述也许像烈火燎原留下的灰烬,文字背后却是永不熄灭的激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幕,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本书既是恢宏过去的缩影,也为美好未来提供答案——把干事作为一种机遇、共事作为一种缘分、求是作为一种行事方式,共绘新征程的美丽画卷!
作者系绍兴市残联副理事长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