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将政务服务前移到“工地一线”,服务站现场为工人提供实名登记、签订合同、入场教育、健康体检等一站式服务,不仅让他们感受到“家”的贴心和温暖,也有效优化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和建设环境。
工人在工地享受“只跑一次”服务。 AI制图 潘 劢
9月19日上午10时,在滨海新区配套人才房项目“五心”服务站内,来自福建省福州市的工友杨自济在办理入场手续。在接受安全教育后,不到1个小时,他就办好了从入场、签订合同到实名制登记所有手续,并直接拿到了宿舍门禁卡。
“太方便了!”杨自济不住称赞,“以前办入场手续,不仅要到安全管理部门参加安全教育,到工程部办理实名制登记和签劳动合同,还要到保安处采集门禁信息,东奔西跑多个部门(单位)至少得花两天时间,现在一次性就能把所有手续办好。”
记者看到,该“五心”服务站就设置在项目工地里,虽然空间不大,但实名登记、签订合同、入场教育、健康体检等窗口一应俱全,工作人员热情细致。
“建设‘五心’服务站的灵感,来自政府部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滨海新区配套人才房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五心”服务站在设计过程中经过充分考量,安排了专职人员现场办公,以便让每名工友在进场和退场时都享受到“只跑一次”的便利。自今年4月启用以来受到如潮般的好评,工友们真切感受到了滨海新区的热情,也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目前,滨海新区配套人才房项目建设已进入中后期,整体形象进度已过半。这几天,一批负责幕墙、水电管线施工的工人正陆续前来。该服务站在为他们办理入场手续的同时,也服务着负责钢筋制作绑扎、混凝土浇筑的工人的有序退场。
“近期,平均每天要办理10多起退场手续。”工作人员王生帅告诉记者,退场手续主要包含办理结清证明、宿舍注销以及合同解除,这些同样能在服务站内一站式办完。
滨海新区作为绍兴重要的产业集聚区,项目多、工地多是常态,而建筑工人工作在守护工程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如何管理好、服务好这一群体,是滨海新区项目推进的“必答题”。
为答好这一道“必答题”,滨海新区发展集团以滨海新区配套人才房项目为契机,创新推出“五心”服务站,持续优化工地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工人权益,提升工程建设效能。
服务站结合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理念,引导工人通过入场登记、入场教育、签订合同、实名制登记4个环节进场,有效营造和谐健康的务工环境,推动建设“省心”工地。
服务站通过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一键生成入场资料、工资实名制登记,实现工人安全教育、健康情况等一键调取,全程无纸化办公,打造“舒心”工地。
除了集合“最多跑一次”理念,服务站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入场”时采集实名制人脸信息,将工人的信息纳入实名制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以及相关后台系统,进一步提高工地的考勤工作效率和规范性,同步工资、考勤明细,实现工作时长透明化、薪资明细可溯源,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让工人更“安心”。
同时,服务站设立了纠纷调解站,提供“老娘舅”式的“暖心”调解服务,探索形成工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切实把小矛盾、小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服务站还设立了‘清廉信箱’,张贴了‘码上清风’监督小程序二维码,工人也可通过这些渠道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提出建议。”滨海新区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把清廉建设覆盖到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廉心”工地。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发展集团已在滨海人才房、科技城核心区二期项目现场设立“五心”服务站,累计服务入场工人约2.13万人次,为外来建设者提供暖心服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融入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贴心和温暖。
改革者说
滨海新区党工委委员、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溢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新区发展集团积极践行三中全会精神,将“最多跑一次”的便捷服务理念与“枫桥经验”中蕴含的基层治理智慧深度融合,在项目工地创新性地打造了“五心”服务站。通过“五心”服务站建设,助力滨海新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建设环境,为城市建设者减少初次来滨海新区的陌生感,让城市建设者们安心、开心地建设滨海、融入滨海、留在滨海。同时,在集团16个项目现场设立了廉洁信箱,实现“服务”与“监督”双向奔赴,做到干部清正、项目清廉、环境清明。
下一步,新区发展集团将继续深入挖掘“五心服务站”的多元作用,不断拓展其服务内涵和外延。同时积极在集团在建项目现场推广,孵化更多特色服务站示范样板,增加浙江邮电职业学院三期工程和沧海未来社区B区块项目“五心”服务站,不断扩大服务人群和覆盖面,为滨海新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裘 真 陈嘉琦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