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坝位于上虞区曹娥街道,东接曹娥江,西对卧龙山。常台高速和京福线从西侧穿过,上虞与嵊州在此临界。
蒿坝原是曹娥江边的一段海塘。万历《绍兴府志》载:“蒿坝,在十一都,近蒿山。长十丈。”《方舆纪要》说蒿坝在“(绍兴)府东南八十里,以近蒿山而名,为台、绍二府必经之道”。蒿山就是蒿坝之北的蒿尖山。蒿尖山在嘉泰《会稽志》和康熙《会稽县志》中均作“㠙山”,与“蒿山”同音。康熙《会稽县志》:“㠙山”,一名蒿尖山。站在蒿坝之上南望,坝下就是蒿坝村,抬头就能望见蒿尖山。
清水闸。 高利华 摄
蒿坝的始建年代已无可稽考,从20世纪蒿坝曹娥江堤发现的东汉、西晋两座形制考究的古墓文物看,这里很早就是生产力发达、生活富庶的地方。
蒿坝作为运河的一部分,一直是杭绍萧通往嵊台温的水路枢纽。古时交通一是车马,二是舟楫。唐代诗人来江南,大多是坐船,走的是和王子猷“雪夜访戴”同样的水路。作为水上交通枢纽,蒿坝连接古鉴湖和曹娥江(东小江),对台州、绍兴之间的往来意义重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当年古鉴湖号称“八百里”,鉴湖的东翼一直延伸到上虞东部。东鉴湖是浙东诗路的重要水上航线,蒿坝就坐落于其西岸,船过坝转入曹娥江,继续南行到剡溪。孟浩然《自洛之越》:“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唐代为寻访谢灵运而至越地的诗人数不胜数,他们大多从东鉴湖,转蒿坝进入曹娥江,再沿剡溪溯流而上,登天台山。
更不用说曹娥江本就是江南主要水路,诗僧宝昙《过曹娥江》曰:“钱塘雪浪与天平,小入曹娥亦有声。”宋代蔡槃亦有诗《越州早行》中提到:“潮落曹娥渡,云荒夏禹山……欲问钱塘口,渔家未启关。”就浙东运河而言,蒿坝作为转折点,不仅串联了古鉴湖和曹娥江两个水域,可以说它肩负了连接绍、台两地的重要责任,使两地往来趋于便利,联系渐趋密切。
蒿坝海塘段。 高利华 摄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蒿坝清水闸,位于蒿坝西山麓,前身是蒿口斗门,是古鉴湖通向曹娥江的重要关捩,作用在于引曹娥江水补充河网水量或用于闸下冲淤,形成了完整的萧绍平原灌溉排泄体系。后因闸外淤塞而废弃,清光绪年间重建。2011年大运河申遗时,蒿坝清水闸作为上虞唯一代表大运河突出价值的古迹而被列入其中。
如今古鉴湖早已湮废,曹娥江入海口向北迁移了数十公里,沧海桑田,蒿坝离曹娥江的直线距离也越来越远,原本的水域被各色建筑取代。只有蒿坝村口的清水闸遗址提醒着我们,曹娥江边曾有蒿口斗门和水利枢纽蒿坝,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浙东水运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娥江依然在奔流,只是陆路代替了水路,其水运价值已经不再重要。明代王思任“过蒿坝,江鱼入馔。两岸山各以浅深色媚行”的惬意当代人是享受不到了。不过远眺江对岸,一江环绕,群山耸立,当真是一幅山水画卷。在高速发展时代,蒿坝在今天依然是贯通浙东诗路的必由之路。
江边有以蒿坝命名的村庄,走进蒿坝村,村庄主干道干净整洁。清澈的池塘、鹅卵石铺就的游步道、成排的垂柳、美丽的庭院……西南角的塘宫局变成一汪小池塘,成了村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村民散步休闲的首选之地。
今日的蒿坝村打造特色墙绘文化,将本村文化特色与历史积淀融入墙绘文化宣传栏中,清水闸、塘宫局……这些场景如今变成了一幅幅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的墙绘,跳跃在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水泥墙上,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村庄更具人文气息。
指导:高利华
作者:曹文静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