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寒岩:寒山隐处有乾坤

2024-09-19 17:07

来源:

寒岩,又名寒山,远离县城,位于天台县西南三十多里处的龙溪乡,与明岩相背而连为一山,始丰溪在山前蜿蜒流过,风景绝佳。寒岩是和合文化代表人物“和圣”、唐代诗僧寒山子的隐居地。寒山子之名亦由山而得,寒岩是他生活70多年的精神家园。

寒岩原称寒石山。南朝宋孙诜的《临海记》中记载:“(天台)寒石山,石室前有立石,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这是关于天台“寒石山”地名的最早记载。

寒岩洞。 高利华 摄

寒山子隐居之所就在寒岩洞,是寒石山中第一大洞。主纂南宋台州《嘉定赤城志》的陈耆卿说:“寒石山……寒山子尝居之,今呼为寒岩。”寒岩洞又名“潜真洞”,据说洞内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潜真”二字,但如今已难觅踪迹了。

远观寒岩,只见四周层峦叠嶂,奇石卓立,极其俊俏瑰丽。寒岩洞就在山腰,上面重岩贯顶,内里却暗藏乾坤。寒山子隐居时曾作诗:“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弗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于期,辨我音。”可见在此处居住,令他多么称心如意。

寒岩洞宽敞大气。整个洞高约15米,占地面积大约有3500平方米。寒岩洞深处有一脉泉水,称之为“寒岩神泉”,不受外边环境气候的影响,清泉终年涓涓长流。寒山子对这一脉泉水尤为喜爱,赞叹道:“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涌甘浆长自流”,其视神泉如“甘浆”。

寒岩洞夏日清凉。右侧的清凉洞是寒山子夏日纳凉打坐之处。寒山子诗云:“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外面夏日炎炎,寒山子独坐洞中,不摇扇而凉风自来,真是十分惬意了。

寒岩, 高利华 摄

从洞中往外看,山色如画,说是这里世外桃源也不为过。在寒岩洞外有一块巨石,上面茅草覆盖,但是十分平坦,名为“宴坐石”,相传是寒山子宴坐吟咏,抚清风赏明月之处。

寒岩洞右边的半山上,有两座陡崖相对,中间架一石桥,桥洞高五六米,桥下冬夏无水,故称旱石梁,徐霞客称之为“鹊桥”。相传济公走过这座桥后,斩断俗缘,得道成仙,因此这座桥也叫“渡仙桥”。清代天台人齐周华有诗颂之:“生成仙桥七尺长,不劳乌鹊费毫芒。玉天曾怪无银汉,教我呼为旱石梁。”

寒岩洞的左侧有一处峭壁山涧,一道瀑布凌空而降,水流并不大,但却似串串银珠从天上洒落,长年不断,时疏时密。水珠落在几块黑色巨石之上,四溅飞舞。每当夕阳斜照,就会出现缤纷的彩虹。清代诗人齐召南赋诗:“溪映余霞翻石壁,人占佳气满函关。”因此“寒岩夕照”是天台“十大胜景”之一。

寒山子隐居在寒岩之中,与草木为伍,猛兽为伴。“桦皮为冠,布襦零落,曳大木屐”,偶尔和好友拾得一起劈柴做饭,吟诗题壁,不问俗事。“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便是他内心的写照。

在隐居期间,他踏遍了寒岩的山山水水,“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如果说“山果度余生”是寒山子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逍遥快乐”“独吟歌曲绝无忧”,则是他隐居时内心精神世界最真情的表达。

寒岩今犹在,风光已不同。当地以“世外桃源、和谐人家”为主题,以唐代古风特色的“寒山小镇”为中心,打造本地生态旅游品牌。得益于“美丽乡村”的深入实施,寒岩集中打造了寒山诗路、千亩荷塘、美丽庭院、寒山讲堂等一大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成功将龙溪寒岩景区打造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指导:高利华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