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敦煌市和绍兴市同时当选由中日韩三国共同评选的“东亚文化之都”。自此,千年前因石窟艺术结缘、因丝绸之路而兴的两座城市再度聚首,谱写“一带一路”历史新篇。
今年中秋期间,在央视纪录片频道上线的纪录片《敦煌遇见绍兴》恰如“铁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之间的“金风玉露一相逢”,用镜头将两地的艺术、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生动诠释了绍兴与敦煌的千年情缘。
渊源——
绍兴学者的敦煌情缘
从江南的诗画山水到大漠的孤烟直上,绍兴与敦煌虽相隔6000余里,却有着千年的历史渊源。从古丝绸之路的开通,绍兴人郑吉担任汉代第一任西域都护,开启了敦煌与浙江之间的交互往来;一直到20世纪,叶昌炽、罗振玉、陈季侃等绍兴学者为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不懈努力,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在古丝绸之路开通之时,绍兴人郑吉被任命为汉代首任西域都护。他早年从军,多次出使西域,以坚韧刚毅的性格和对外交事务的熟悉而闻名。在西域20余年间,他不仅在渠犁屯田,还攻破车师,降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汉朝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的管理使西域诸国关系得到有效调解,并使轮台成为汉朝在西域的著名粮仓之一,为西域的统一与安定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汉书》评价道:“汉之号令,行于西域,自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顺畅。自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851年归义军建立,敦煌与中原的交往严重受阻,更遑论与江南的联系。在这一特殊时期,越州文人却在敦煌重续汉文化的火种。随着藏经洞中20多篇署名山阴文人张俅的文书被发现,这位晚唐归义军时期在敦煌任职的绍兴文士浮出水面。张俅是晚唐敦煌文学的代表人物,官至节度判官,总揽官方文书和碑铭。他在敦煌兴学授徒,文章广泛流传,其中不少文章既歌咏敦煌的壮美,也记录越州的风物。
1900年,一个尘封已久的佛窟被重新发现,向世人展示了一座丰饶的文化宝藏和一段千年前的繁荣景象,催生了“敦煌学”这一新兴学科。在“敦煌学”的发展历程中,绍兴学者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藏经洞发现两年后,绍兴人叶昌炽担任甘肃学政,他非常重视藏经洞所藏的文物,建议收归省城。而为了保护这些中华文化的珍宝,原绍兴府上虞县永丰乡人罗振玉积极奔走呼告,筹措资金,甚至捐出个人俸禄购买余下卷轴,并倡导集资影印敦煌遗书。
绍兴学者们的努力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他们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连接绍兴与敦煌的一条纽带,见证了两地文化交融的悠久历史。
守护——
文化交融中“双城”并行
两座城市,两条诗路,骆驼与乌篷船行路不止,兰亭与墨池遥相呼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绘就不一样的色彩,在悠久灿烂的文化中遇见各自的美好。去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4月,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绍兴—敦煌文化走亲之“醉美绍兴”专场文艺演出在丝路敦煌举行。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汇,越剧、绍剧、莲花落等具有绍兴地方特色的精彩节目轮番在敦煌上演。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敏率绍兴市越剧团搭乘“东亚文化之都”的专车,将越剧的种子播撒到了广袤的沙漠之洲。经典越剧《钗头凤》,从江南水乡来到了陆游无数次吟唱的精神故乡敦煌。越音飘荡在鸣沙山广袤的沙漠,水袖在风中翩翩起舞。李敏饰演的“唐琬”一角,从绍兴沈园一眼千年入敦煌,歌颂着唐琬与陆游的千古爱情。“江南的《钗头凤》是诗意、柔美的,在敦煌沙漠中表达的情绪则更加粗放,唐琬可以呐喊,可以呼唤,宣泄出内心的悲愤与命运的悲哀。”李敏说。
去年7月,为弘扬丝路精神,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政府主办的2023丝绸之路周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文明大观: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特展同期开展,展出来自全国9大博物馆的172件(套)珍贵文物,值得一提的是,特别设置的“敦煌与浙江的千年之缘”单元中,有不少来自越地的文物,展览中展出的“东汉胡人俑头”就来自上虞博物馆。
这些活动和展览不仅展示了两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交融,也让我们看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绍兴与敦煌这两座城市正在以现代的方式重新连接。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它们不仅守护着各自的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创新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延续——
一切“遇见”都值得记录
不论是绍兴越剧的温柔,还是敦煌曲子戏的飒爽,都与城市的底色相互映衬,构造这场跨越千年的“双城记”。今年中秋期间,纪录片《敦煌遇见绍兴》在央视播出,跟随镜头,好似踏上一场探寻华夏文明根脉、感受文化交融魅力的视听之旅,共同见证历史长卷中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柯桥中学语文教师胡志丹在看完纪录片《敦煌遇见绍兴》后坦言:“敦煌与绍兴,远隔数千里。敦煌一直是我向往的旅行目的地,但通过纪录片我才知道,沙漠的风吹过敦煌莫高窟时,江南的雨正飘过新昌大佛寺,两地紧紧相依,有数之不尽的关联,这让我对敦煌有了更深的情结,心向往之。”
在书法领域,纪录片揭示了敦煌与绍兴的联系同样深远。草圣张芝和书圣王羲之分别在敦煌和绍兴成名,他们的书法艺术展示了汉字书法的艺术巅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纪录片还展示了两地在山水文化中的交融。会稽山和三危山分别是绍兴和敦煌的文化地标,二者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有着历史交集。绍兴的“禹迹图”项目进一步揭示了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联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也让敦煌与绍兴这两座城市的文化联系更加紧密。通过这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也通过文化守护与创新,两座城市将继续携手前行。
嘉宾说
《敦煌遇见绍兴》总策划、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 何俊杰: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城市之间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但在中华文明孕育、生长、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它们命运相通,文脉相连。《敦煌遇见绍兴》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别从敦煌和绍兴的石窟文化、书法文化、诗词文化以及文化传承四大板块入手,以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为轴线,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深入挖掘两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柯桥区博物馆文物管理部主任 周红燕:
《敦煌遇见绍兴》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它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创新与融合。通过这样的艺术表达,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激发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责任感。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