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年岁月!100余万人!
这是被潭许铭记的数字,更是被绍兴载入史册的精神。
曾经被海水侵蚀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身欣欣向荣的宜居新城,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前赴后继,来到这方朝气蓬勃的热土,打造创新发展的产业新高地。
昔日的围垦者已渐渐垂暮,但他们围涂造田的精神却永放光芒。今天,我们走进潭许大围涂展示馆,通过老照片、老物件还原上世纪那场激情澎湃的围涂战役。
荡气回肠与天斗
潭许村地处沥海街道东部,这里风景宜人,民风淳朴,村民们依靠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然而,解放前,这里是一个穷村,全村300余户1000余村民,每年都有村民拖家带口背井离乡。
穷,是因为地理位置。村子紧靠钱塘江边,受海潮和曹娥江出口江道洪水的双向冲刷,滩涂坍涨极不稳定。以农为生的村民,每年靠天吃饭,冬受冻夏挨暑,经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
潭许村出过名人,其祖上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名臣李光。李光(1077—1159)沉浮于宋朝政治舞台50多年,曾三任吏部尚书,坚决主张抗金,无惧奸诬和贬官。以潭头李氏世祖李正一为第一世,如今七八十岁的潭许人,大多是第二十二世了。
潭许人的血管里,承袭着北宋名臣李光的基因,不惧危难,百折不挠。
“与天斗!”面对大海的肆虐和狂妄,潭许人决定不再逃避,他们决定用血肉之躯顶狂风、踏寒霜、逆暴雨、战怒浪。
1968年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号召下,潭许人民开始着手治理曹娥江河口,有计划地抛坝促淤、稳定江道,以围代坝、筑丘造田,解除疾苦。
这一仗,一打就是40年。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故事,如今浓缩在潭许大围涂展示馆内。一件件破旧的实物、一张张褪色的照片,虽然无声,却诉说着那一段段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战斗岁月。
百万雄师填海涂
展示馆内,一张黑白照片,仿佛一下子让人穿越到了20世纪60年代。
那是一片布满乱石和淤泥的滩涂,密密麻麻的人群,卷着裤管,双脚踩在泥泞的滩涂上,他们肩挑塘渣,排队前行,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这首波澜壮阔的劳动史诗。
“不敢想象,当时有多难!”潭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李建坤感慨,海涂抢围成丘之后,总会不断遭到风、潮袭击,堤塘安全受威胁。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殊死搏斗中,许多人付出了数不清的血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件破到不能再破的棉衣,背后是一个让人动情的故事。
村民李海林家境贫困,这件棉衣就是他抵御整个冬天的“武器”。参加围涂后,李海林每天都穿着棉衣,肩上挑着上百斤的泥土。一天下来,扁担不但把棉衣磨破了,也把他的肩膀磨出了血。
不过,相比肩膀上的伤,他更心疼这件棉衣,毕竟这是他唯一的御寒冬衣。于是,劳动回家,李海林就会拿出针线在棉衣磨破的地方打上一个个补丁。
经过数月,棉衣上的补丁越来越厚。一起围涂的民工开玩笑说:“海林,你这棉衣被你补得比砖头还厚了,是不是该换新的了。”对此,李海林总是憨憨地说:“是是是,等围涂结束就换新的。”
然而,李海林没有等到新棉衣。1970年12月10日,在夏盖山开采石块时,他和其他5名村民不幸遇难。那一年,他才38年,那一天,他身上穿的就是这件旧棉衣。
本子上冰冷的文字,足以催生滚烫的热泪。
围涂必须在冬天进行,很多人用扁担竹筐筑堤,手上全是血泡……
为了抢修供电,村民李大祥一连五天都在随时可能陷进去的软烂泥浆中放线……
大年三十,面对北横塘可能发生大面积崩塌的紧急情形,十几名党员冲锋在前,誓死保卫……
“40多年围涂,围垦者逾百万,他们用血肉之躯诉说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往事。”李建坤说,围垦者用艰苦卓绝书写了一个个空前绝后的奇迹,用不屈不挠孕育了一种坚强包容的围涂文化,这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围涂精神永相传
历时40余年,绍兴百万余人前赴后继,终于向大海夺得了30多万亩土地,轰轰烈烈的围涂行动,由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海涂垦区,从昔日的茫茫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遍地棉粮川。付出最多的潭许村,回报也是丰厚的。随着土地面积增加、人口增加、财富增加,随着嘉绍跨江大桥、曹娥江口门大闸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推进,欣欣向荣的潭许村正逐步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
潭许村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村、浙江省卫生村、市级生态村、绿色生态示范村、绍兴市“五星”达标村、滨海新区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创建潭许大围涂展示馆,目的就是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好宝贵的围涂精神。”李建坤说,百万围垦者以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围涂史,创造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知难而进、人定胜天”的围涂精神,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品质,让围涂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现如今,潭许大围涂展示馆设有“万众一心战滩涂”“潭许围涂故事汇”“筚路蓝缕结硕果”等多个篇章,向参观者全面展示围涂的历史进程、英雄事迹、传承精神及滩涂的开发利用等内容。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党员团员开展活动、中小学生研学游的热门打卡地。
“接下来,潭许大围涂展示馆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藏品、增设展览,争创省级乡村博物馆。”沥海街道党工委委员徐建星说,希望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创产品。同时,深化与周边学校的校地合作,积极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了解潭许大围涂这段历史,把宝贵的围涂精神传承下去。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侯 嫣 通讯员 冯燕妮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