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溪江畔,“枫”景如画。“枫桥经验”,历久弥新。
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他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萌发于枫溪江畔的“枫桥经验”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的足迹,记者回访发现,在时代画笔的挥写下,枫桥广袤的社会画卷上正不断呈现新“枫”景。
枫桥经验陈列馆(资料照片)
讲述“枫桥经验”新故事
秋日的枫溪江,温婉沉静。清溪环绕,古朴典雅,枫桥经验陈列馆迎来一批批天南海北的参观者。
9月12日,记者在枫桥经验陈列馆副馆长杨舒雯的指引下步入馆内二楼,一眼就发现展板长廊又“上新”了。
“我留意到,去年在这些展板前,总书记看得很仔细。”回忆起一年前的情形,负责现场讲解的杨舒雯仍非常激动。
“今年,我们对展陈进行了局部扩面调整,特别是这块展板区域,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新增了32个全国各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好经验、好做法,接下来还会持续‘上新’!”杨舒雯说。
一个个从“枫桥经验”衍生而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法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创造性地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已成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典范。
陈列馆内,参观者们看得认真,不时驻足。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子河区司法局副局长朱泓溪参观完毕,又折回到展板区域,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的“豆选式综合解纷工作法”展板前停下来,“我们正在探索让群众自选专业调解员的模式,这个工作法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朱泓溪说,源自诸暨枫桥镇的治理智慧,不断超越地域限制,形成“花开中国”的生动局面。
这一年来,有超过14万人次游客走进枫桥经验陈列馆,其中不乏来自国外的参观者。“我们接待了不少外国友人,他们流露出对‘枫桥经验’的浓厚兴趣,纷纷表示要把中国的好做法带回去,认真研究推广。”杨舒雯说。
一年来,杨舒雯常常和同事深入村社,与村民唠家常、听心声,将家长里短中蕴含的民生智慧与“枫桥经验”的精神内核相互映照。
“‘枫桥经验’是历久弥新的,我们在积累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后,更加深了对‘枫桥经验’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理解。”如今,枫桥经验陈列馆新增了研学讲堂、休憩交流区、文创展区,正在用更加年轻化的语言去讲好中国各地的“枫桥故事”。
与时俱进,持续创新。诞生61年的“枫桥经验”,早已突破枫桥一隅,从乡村到城市,从社会治安领域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走好基层治理新征程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枫桥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在陈列馆二楼,一块题为“群众心目中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大展板,正是枫桥镇基层干部的实践写照。
在枫桥镇枫源村驻村干部俞汤颖看来,如今的“枫桥经验”不只停留在矛盾纠纷化解层面,更是立足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强化为民服务意识,从群众身边的事、群众关心的事做起。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诸暨枫桥考察时,俞汤颖也在现场。这一年来,她和其他干部一起,迈开步子、俯下身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好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走好群众路线,群众多了“满意”,自身也添了动力。
这一年来,枫源村发生的变化让她倍感欣慰:村爱心食堂、24小时智慧健康站等硬件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咖啡馆等业态陆续落地……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办事、就医、出行等方面也更便捷。
依靠数字赋能感知民意,“枫桥经验”这一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每天上班,枫桥镇海角社区党委书记陈炳良就会打开“浙里兴村治社”应用,签收派发任务,“这个平台自上而下统筹整合进村入社事项,自下而上打造民情回应机制,真正实现民意直达。”
去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枫桥经验陈列馆考察时,陈炳良作为社区代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讲话。他说,总书记的讲话虽然简短,但字字千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正是基层干部的职责所在,必须扛在肩上、放在心头!”
为应对突发事件,枫桥镇组建了24小时值班值守的“民情110”专业联勤队伍,建立“全天候值守、全时空指令、全链条处置”的管理模式。在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到来前,一张无形的防护网早已建立,确保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响应、高效处置。
这一年来,诸暨枫桥派出所“金牌调解员”杨光照一直践行总书记的嘱托,把每件调解工作做细,将矛盾及时化解,让群众满意而归。
从事调解工作30多年,老杨在文件柜里保存的调解笔记已有156本。从曾经的邻里纠纷、债务纠纷,到如今的诈骗纠纷、侵权纠纷,一本本笔记,见证着多年来基层矛盾纠纷的演变。“时代在变迁,化解矛盾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老杨表示,他将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方法手段,用好“枫桥经验”这一法宝,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描绘共同富裕新图景
碧空如洗、白鹭成行、稻满田畴、瓜果飘香……初秋的杜黄新村,展开一幅阡陌纵横的美丽画卷。
打响“治理高地、经验源头”品牌,近年来,杜黄新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融合发展多元产业,在平安和谐的基础上加快奔向共同富裕。
杜黄新村有座凤凰山,山脚下原为矿山,废弃了20年,久而久之变成垃圾场。两年来,村里引进“杜黄营地”,打造出咖啡屋、露营基地等新业态,让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资源变资产。
古镇新貌。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备感责任重大。这一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治理有效推动振兴有力,以产业推动发展,以发展带动共富。”在枫桥镇党委书记何曙升看来,新时代如何续写好“枫桥经济”这篇文章,是“枫桥经验”再出发的应有之义,也是彰显其时代价值的必然要求。
根据枫桥镇最新的五年规划,枫桥将聚焦农文旅深度融合,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希望通过资源和力量的统合,为各个村(社)的发展注入‘强心剂’。”何曙升介绍,一年来,他们通过精心规划与系统布局,提档升级枫桥大庙、复建东化成寺等25个文旅点位,展示枫桥厚重的传统文化。同时,推出“一村一共富工坊”计划,将美丽乡村串点成线,已引进26个商业业态,年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不断推动“经验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实现村美、人和、业兴、民富良性互动。
历久弥新一甲子,传承发展启新程。“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何曙升表示,枫桥镇将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通过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创新探索“文旅+商业”新模式,共绘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绍兴实践
绍兴续写基层治理创新篇章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历久弥新的“枫桥经验”如何为绍兴基层社会治理更好指引方向?日前,绍兴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绍兴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年规划(2024—2028)》,这是我市继《绍兴市“枫桥经验”传承发展条例》后,又一以“枫桥经验”为主题的制度创新成果。
进入新时代,“枫桥经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一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扛起发源地的使命担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径。
今年是“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我市以此为契机,将平安建设源头预防作为治理工作的主线。通过重抓治源行动、重要节点和责任落地,成功实现了平安建设的全面提升。上半年,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和刑事发案率显著下降,各类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市依托县、镇、村三级社会治理中心(站点),建强矛盾化解“一站式”平台,织密建强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整合相关解纷平台和力量,形成“10%化解在县、30%化解在乡、60%化解在村”的解纷格局,让群众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社会治理中心(站点)处置各类事件48.1万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高达96.12%。
把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则和保障。一年来,我市通过推进“三源共治”、地方立法和法护营商等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人民法院诉讼案件总收案数同比下降7.86%,降幅居全省第一。我市在地方立法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也积极探索创新,多项举措和经验做法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善治新体系。我市创新“浙里兴村治社”数字化应用,覆盖全市2万余名干部,深度融合村社与网格,重塑基层智治版图,为基层干部减负,提高治理效能。同时,积极推进市、县、乡一体化行政执法,推动“综合查一次”机制,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
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引领下,我市已连续16年成功创建“平安市”,6个区、县(市)成功创建“平安县(市、区)”,上虞区、嵊州市成功捧回“一星平安金鼎”。2023年,我市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建设示范城市,群众安全感提升到97.25%,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平安绍兴建设,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绍兴经验,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有力支撑。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梦琪 何丹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