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活着的运河系列报道之一·“百姓心中的运河”:我家住在大运河边上

2024-09-19 15:59

来源:

在水乡绍兴的北部,一条河流已静静流淌了2500多年。在绍兴境内,她起于柯桥钱清,穿过绍兴古城,终于上虞永和,绵延百余公里。这条河,就是浙东古运河。千百年来,人河相依,孕育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和生活方式。运河沿岸的百姓是运河历史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近日,记者特别走访了两户住在运河边的人家,听听他们与运河之间的故事。

四十余载原住民:在运河畔看迎恩门变迁

迎恩门既是浙东古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绍兴历史上重要的城市门户。如今,迎恩门风情水街更是成为集居住、购物、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运河文化新地标。见证着运河之上从航船到游船的变化,家住迎恩门旁40余年的邵国勤感触颇多。

邵国勤出生在柯桥,幼时夏天会跟随父母走水路拜访家住迎恩门旁的姑妈。“小时候,坐在轮船上看运河觉得这条河真宽呀!后来见过了大海,才发现原来承载着我的童年的这条运河只是一条小河。”邵国勤说。

邵国勤喜欢在小阳台边眺望运河。

那时候,从柯桥的码头到迎恩门,足足要坐一个上午的船,等船靠了岸,面前就是姑妈家门口。一路上,除了载客或载货的大船,还有卖西瓜、甘蔗或鱼虾的小贩,慢悠悠地撑着船一路吆喝,一有居民招手,他们就立刻靠岸。

20世纪80年代,邵国勤随父母正式搬进了姑妈家的台门。彼时迎恩门一带,青砖黑瓦的低矮平房沿运河两岸铺开,小巷弄堂宽窄不一,若是有人迎面走过,只能侧身而行。而邵国勤家的台门,就隐在这样的小巷中。

“走进台门,先是一口天井,向内住了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大院子。我们一家四口,就挤在其中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邵国勤说,每当雨季来临,屋顶就开始漏水,家里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都被拿出来接雨,地上到处是沾满污泥的脚印,“日子过得艰难,却也是我最宝贵的回忆”。

2007年,绍兴市启动迎恩门环境改造工程建设,这也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之一。由于征迁范围广,涉及的居民足有2000多户,易地安置的规划在拆迁阶段就遇到层层阻力,这些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的原住民不愿离开。

“申遗不是做‘盆景’,没有人气,没有乡愁,就谈不上‘人民的运河’,更谈不上文化的传承。”时任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邱志荣说,面对争议,政府最终敲定修旧如旧、原拆原建,让老百姓住回迎恩门。据了解,在此次工程中,以迎恩桥为首的所有古桥修复,用的都是从附近村落淘来的旧条石,甚至为了还原一块6米长的青石板,足足等了半年。

2010年开始,迎恩门旁的原住民陆续乔迁新居——运河人家小区。2013年,邵国勤家也分到了一套面积120平方米的住房,依旧毗邻古运河河畔。当时,她还担任着原迎恩门社区主任及浙东古运河北海段(包括梅仙坊内河)河长一职,与运河的连接更加紧密。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运河变得又脏又臭,我心里非常难过。”邵国勤说,她一共当了8年河长,这期间每天都要巡河,清理大量淤泥和漂浮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运河水质重回清澈,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守护运河就是我们每一个居民的责任”。

如今的迎恩门风情水街,运河之上,12座古桥如虹卧波,霓虹街景吸引着市民与游客纷至沓来。邵国勤最爱坐在阳台的藤椅上,静静眺望窗外的运河景色。“我去坐了水街的游船,走过水街的石板路,远远看见古城楼时,只觉得儿时记忆从未远去,真是幸福。”她感叹道。

无声的世界也精彩:因为运河偶遇人生好友

“浙东运河就从我家门前过,已经陪伴我走过了65个春秋。这样开门见河的日子,真好!”在越城区东双桥西河沿的一处民居内,今年65岁的谢万祥正通过微信与记者交流。谢万祥是一名听障人士,他自出生起就住在运河边。在无声的世界里,运河与他相伴,给他带来了人生好友,他也一次次被运河“治愈”。

“小时候我们去上虞道墟的亲戚家里做客,坐的是从长桥船码头始发的埠船。”谢万祥写道,乘船要赶早,天刚拂晓,母亲就将他们五姐弟喊醒,喝一碗红糖汆蛋,沿着运河边一路赶往码头,有时远远能看见船老大在吹号角,这意味着船马上就要摇走了。

谢万祥与谢芳在运河边合影。

那时的埠船一般会有五六个船老大摇橹,等摇至古纤道,就分一半人上去拉纤,每当这时候,船就驶得格外快。风声、水声、摇橹声,船客们相互攀谈,好不热闹,唯有年幼的谢万祥耳边一片寂静。但他并不觉得无趣,看着运河两岸缓缓向船后撤去的风景,河水拍打着船身,溅起浅浅的浪花,心中无限满足。“这就是我家乡的美,小桥流水好人家。”他心想。

下了船,运河岸边的故事也不少。在谢万祥的记忆中,曾有3次汛期,河水一度涨到了岸边,甚至有一年家家户户都进了水,家具漂浮在屋子里,连河里的鱼都来“凑热闹”。等过些日子河水稍浅,居民们又忙着抓鱼,有的用扳罾,有的用网撒。

“尤其是住在对岸、大我5岁的宝根,他只拿一根竹竿、一个网兜,没一会就抓了几十条鱼,让我佩服。”谢万祥写道,那时,他和伙伴们在岸上捕鱼、在河里游泳,总有数不完的乐趣,“如今在政府与沿岸居民的共同守护下,运河依然保持着记忆中的清澈,为绍兴、也为我带来了不少新朋友”。

“这是我和我的好友谢芳在运河边的合照。她来自北京,照片里我身上的那件夹克就是那时她特意带来送给我的。”在谢万祥的手机相册中,记者见到了一张被珍藏的合照。

2018年,谢芳从北京来绍兴游玩,家门口的一次偶然相遇,让两人一见如故。谢万祥热情地邀请谢芳到家里喝茶。“我无法说话,只能通过手机与她沟通,她给予了我足够的尊重,我们相谈甚欢,成了很好的朋友。”谢万祥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谢芳重游绍兴时两人都会约定见面,他还常常会给谢芳寄去些藕粉、梅干菜,谢芳又回赠他苹果、衣物。

作为运河边的老居民,为了让更多人爱上绍兴,谢万祥还一次次在手机上写下“给你板凳,可以坐下休息”“天气热,渴的话可以到我家歇歇”等暖心的话语展示给游客,也常常请他们到河边坐坐,分享自己写的关于绍兴风光的文章。

“有个游客见我把书都堆在桌子上,回去后给我网购了一个简易的书架。”谢万祥写道,还有来自山东的李悦、四川的詹宇……有人为他作画,有人与他合影。在谢万祥无声的世界里,运河边永远有人、有景在“治愈”着他。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伊力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