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门既是浙东古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绍兴历史上重要的城市门户。如今,迎恩门风情水街更是成为集居住、购物、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运河文化新地标。见证着运河之上从航船到游船的变化,家住迎恩门旁40余年的邵国勤感触颇多。
邵国勤出生在柯桥,幼时夏天会跟随父母走水路拜访家住迎恩门旁的姑妈。“小时候,坐在轮船上看运河觉得这条河真宽呀!后来见过了大海,才发现原来承载着我的童年的这条运河只是一条小河。”邵国勤说。
那时候,从柯桥的码头到迎恩门,足足要坐一个上午的船,等船靠了岸,面前就是姑妈家门口。一路上,除了载客或载货的大船,还有卖西瓜、甘蔗或鱼虾的小贩,慢悠悠地撑着船一路吆喝,一有居民招手,他们就立刻靠岸。
20世纪80年代,邵国勤随父母正式搬进了姑妈家的台门。彼时迎恩门一带,青砖黑瓦的低矮平房沿运河两岸铺开,小巷弄堂宽窄不一,若是有人迎面走过,只能侧身而行。而邵国勤家的台门,就隐在这样的小巷中。
“走进台门,先是一口天井,向内住了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大院子。我们一家四口,就挤在其中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邵国勤说,每当雨季来临,屋顶就开始漏水,家里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都被拿出来接雨,地上到处是沾满污泥的脚印,“日子过得艰难,却也是我最宝贵的回忆”。
2007年,绍兴市启动迎恩门环境改造工程建设,这也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之一。由于征迁范围广,涉及的居民足有2000多户,易地安置的规划在拆迁阶段就遇到层层阻力,这些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的原住民不愿离开。
“申遗不是做‘盆景’,没有人气,没有乡愁,就谈不上‘人民的运河’,更谈不上文化的传承。”时任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邱志荣说,面对争议,政府最终敲定修旧如旧、原拆原建,让老百姓住回迎恩门。据了解,在此次工程中,以迎恩桥为首的所有古桥修复,用的都是从附近村落淘来的旧条石,甚至为了还原一块6米长的青石板,足足等了半年。
2010年开始,迎恩门旁的原住民陆续乔迁新居——运河人家小区。2013年,邵国勤家也分到了一套面积120平方米的住房,依旧毗邻古运河河畔。当时,她还担任着原迎恩门社区主任及浙东古运河北海段(包括梅仙坊内河)河长一职,与运河的连接更加紧密。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运河变得又脏又臭,我心里非常难过。”邵国勤说,她一共当了8年河长,这期间每天都要巡河,清理大量淤泥和漂浮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运河水质重回清澈,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守护运河就是我们每一个居民的责任”。
如今的迎恩门风情水街,运河之上,12座古桥如虹卧波,霓虹街景吸引着市民与游客纷至沓来。邵国勤最爱坐在阳台的藤椅上,静静眺望窗外的运河景色。“我去坐了水街的游船,走过水街的石板路,远远看见古城楼时,只觉得儿时记忆从未远去,真是幸福。”她感叹道。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伊力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