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做B超提示淋巴结肿大,要不要紧啊,不会是得了肿瘤吧!”,血液科门诊常常会遇到拥有这种疑虑的患者,今天我们就要来聊聊一个可能有些陌生但又十分重要的医学话题——淋巴瘤。据我国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六,男性患者排名第8,女性患者排名第11,近些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此,我们将着重探讨一下复杂疑难的淋巴瘤确诊过程。
淋巴瘤患者常常有以下这些起病症状:
1、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淋巴结肿大,这些肿大的淋巴结通常无痛、质地较硬,且不易推动;
2、淋巴瘤增大压迫其他脏器而引起的症状:一旦淋巴瘤累及咽淋巴环,患者可能会遭遇吞咽困难、鼻塞甚至鼻出血等困扰;当淋巴瘤侵犯胸部时,咳嗽、气促、胸闷以及胸腔积液等症状可能随之而来;若淋巴瘤影响到胃肠道,腹痛、腹泻、腹部包块及便血等问题便可能显现;肝脏受累时,则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疸等体征;晚期淋巴瘤还可能累及骨髓,进一步增加了发展成淋巴瘤白血病的风险;
3、全身症状:淋巴瘤患者常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下降、夜间盗汗至衣服湿透等症状。
众所周知,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当前普遍遵循美国的NCCN指南、欧洲ESMO指南、中国的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CACA指南、中华医学会专家共识和指南等,并且随着一系列靶向药物陆续纳入医保范围,各家医院在治疗手段上的差异已显著减小。尽管如此,恶性淋巴瘤的确诊过程往往并非一帆风顺,时常会经历一番曲折波澜!
1、对于浅表淋巴结,可以采取淋巴结切除或粗针穿刺活检的方法取得淋巴组织,采用穿刺取材则创伤小但取得组织小;对于纵膈、腹腔或盆腔处的深部淋巴结,则需采用B超/CT引导下粗针穿刺,胸腔镜或腹腔镜手术取材等方法取得淋巴组织,手术取材则创伤相对大,对我们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尽可能小的创伤获取病理组织,并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2、在治疗淋巴瘤之前,必须获得精准的分型,因为其病理极其复杂,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已细分至三十多个亚型,每种亚型对应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有时也会面临难以确切界定淋巴瘤亚型的情况,不仅我们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确定不了,即便将样本送往诸如省级医院进行会诊,也可能收到模棱两可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诊断准确性,甚至还需要将病理组织递交给更高水平的医疗机构进行鉴定。现实中,不乏淋巴瘤患者的病理报告在多家医院之间存在不一致性,直至寻求到国外医院专家会诊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PET-CT”是一项对血液科诊疗工作带来极大助力的技术设备。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潜在淋巴瘤患者,我们会优先推荐进行PET-CT扫描,根据扫描结果显示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升高的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区域,实施针对性的活检取材,此举极大地提升了病理阳性率。PET-CT不仅仅在诊断阶段起到关键作用,它还能通过全身扫描详尽展示淋巴瘤在全身的分布及受累情况,从而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为精确的分期信息,这对于接下来制定化疗方案至关重要。而在化疗疗程中期评估阶段,以及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PET-CT扫描,则有利于我们准确判断治疗效果。
在确诊恶性淋巴瘤的过程中,实际检验的是整个医院的综合实力。在PET-CT核医学科、放射介入、超声介入等技术团队,以及血液科、普外科、病理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外科等多元科室所形成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集聚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共同致力于为患者制订在指南基础上的个性化诊治方案,最终战胜疾病!
近年来,绍兴市人民医院临床十四支部(血液内科)在党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不仅筑牢了科室发展的根基,还紧密围绕医院的中心任务,积极推动了支部与科室工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特色服务:支部组织党员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诊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健康咨询、抖音直播、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血液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此外,支部还结合科室特点,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绍兴市人民医院临床十四支部
丁寒怡 供稿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