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试难题新解法

2024-09-18 22:12

来源:

9月16日早上,台风“贝碧嘉”带来的风雨仍在持续。尽管还在小长假,但浙江塑盟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健依旧没闲着。在位于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2号车间,他登上设备梯,仔细查看蒸馏釜。过去一年,无论风雨,黄健每天都会守在他的“试验田”。

塑盟特新材料是首批入驻该基地的企业之一。经过中试放大,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热塑性聚酰亚胺树脂产品年产量已从不到1吨增加到30吨。“这一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但此前我们一直因为没法量产而发愁。”黄健说。

聚酰亚胺树脂被业内称为“黄金塑料”,之前一直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公司规划建一个年产千吨级的聚酰亚胺树脂工厂,前提是必须过中试这一关。”黄健解释道,只有通过中试验证,得到中试放大的配方和工艺数据,才能确保项目设计、建设、试车、生产等工序的顺利实施,“企业自己搭建平台完成中试太难了,光资金就至少得投入上亿元。”

难的不只是巨额投入。中试车间相当于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受到场地安全、环保等诸多因素限制:必须在化工园区进行,同时配备动力车间、危化品库房、污水处理厂等公用工程设施……“这些对很多初创企业来说几乎无解。”黄健说。

2020年,上虞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国科新材料创新基地启动建设。2022年,占地204.7亩的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国内新材料领域首个市场化运营的中试平台。其间,黄健的“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的工业化”项目在上虞区“娥江英才”计划创业大赛的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基地入场券,这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我们筛选、研究的中试项目已有上百个。”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涵介绍,随着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全国各地的新材料项目人才纷至沓来。截至今年8月底,基地已立项31个,正式签约入驻15个,成功孵化一批产业化项目,其中多个项目的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