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带不走永恒的伤痛;历史,抹不掉侵略的痕迹。尽管“九·一八”事变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和平的命运应该如何把握,仍值得人们深思。”
今天,“九·一八”防空警报又一次在全国各地鸣响。长鸣的警报声一遍遍提醒着国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把视线移至东北。在沈阳,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残历碑,巨大的碑身宛如翻开的台历,斑驳的弹孔将时间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也永远定格了中国人民曾经的伤痛和苦难。今天,勿忘“九·一八”警世钟在这里撞响。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九·一八”事变成了国人心中沉痛的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纪念碑刻和遗迹遗址,还应有常思的忧患和不屈的精神。
山河已无恙。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铭记“九·一八”?在这个沉重的历史纪念日,我们应当记住什么、思考什么?
市民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图源新华社
历史学家波普尔曾说,历史上那些被遗忘的无数的个人生活,他们的哀乐、苦难与死亡,这些才是历代人类经验的真正内容。
翻开“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历史页码,重拾一幕幕浸透伤痛、屈辱的过往,我们可以清晰窥见斑驳的国殇轨迹。
1931年9月18日,当沈阳城沉睡在夜色中,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在日本关东军蓄谋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栽赃嫁祸给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随即扩大攻势,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爱国人士黄炎培曾悲愤地写下《重光歌》:“吾和你抬头试望,东北何方?辽沈何乡?白山黑水,是谁的封疆?三千万同胞,强者何法抵抗?弱者更何忍而投降?”
从此,9月18日成为国耻日。这一天,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天,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时间,带不走永恒的伤痛;历史,抹不掉侵略的痕迹。尽管“九·一八”事变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和平的命运应该如何把握,仍值得人们深思。
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图源新华社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获得了种类丰富的矿产,粮食和各种战略物资,由此开始了鲸吞中国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本就接收了沈阳边业银行。整个东三省官银号的16万斤黄金和200万斤现洋,全部被日军劫走。
步枪约15万支,子弹约3百万发,迫击炮约6百门,炮弹约40万发,山、野、重炮约250门,炮弹约10万发,火药约40万磅。这些数字显示的仅仅是日军从沈阳兵工厂掠去的军用物资。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间,我们已无从知晓究竟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多少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止“旅顺大屠杀”“平顶山惨案”,不止“南京大屠杀”,不知还有多少个万人坑堆叠着同胞的白骨,不知还有多少土地浸透过亲人的鲜血。
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世界史上极为罕见的掠夺与破坏,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中国仅直接经济损失一项,按1941年的黄金价格计算,就可购黄金7.3万余吨。
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经过历史学家研究考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纪念“九·一八”,不是为了咀嚼痛苦,铭记历史也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日的纪念,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远行!
观众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内参观。图源新华社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正是因为对屈辱历史的理解和正视,中华民族不仅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也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国破家亡的历史记载着屈辱,气壮山河的抗争见证着伟大。铭记“九·一八”,就要不忘来时的路,读懂历史逻辑,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居安而不忘危。有学者统计,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4次对外侵略战争中,其中有10次针对中国。“九·一八”事变时,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3%的日本,为什么胆敢屡屡侵犯中国?答案很显然,就是因为我们国防空虚、军民松散、积贫积弱。
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告诫人们:“当一个国家容许他的敌国无限制扩张侵略的野心而不加以阻止的时候,这个国家就注定要开始衰败了。”“九·一八”事变血与火的事实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向未来,我们尤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枕戈待旦,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应牢记: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团结才能前进。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提出统一战线思想以及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
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车桥战役……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歼灭日伪军171.4万,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令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社会各界纪念“九一八”事变。图源新华社
今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铭记苦难与辉煌,砥砺初心与使命,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以非凡奇迹的创造书写中华民族新的恢宏史诗。
崇尚英雄还要成为英雄。英雄,是一个民族永远挺立的精神脊梁。从左权、杨靖宇、彭雪枫、张自忠等英雄将领,到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等英雄群体,从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到众多无名的抗战英雄,他们以血肉之躯写下“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的不屈壮歌;以自己的牺牲,换取了民族的未来。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熔铸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展示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铭记“九·一八”,就要肩扛责任,捍卫英雄的尊严与荣誉,大兴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之风,让英雄成为“春天的种子”一般,处处可见、人人追寻。
(内容来源:当代江西)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