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护河湖安澜景 绘百姓康乐图 ——我市再夺“大禹鼎”金鼎续写治水新篇章

2024-09-17 10:14

来源:

2023年,是浙江省启动实施“五水共治”十周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东运河文化园,实地了解古运河发展演变历史和大运河保护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情况,再次强调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依水而生的绍兴开启了新时代治水工作的新征程。

鉴水清且安,民生多福祉。过去一年,绍兴坚持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高标准推进水生态修复和水源地保护工作,有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倡导节水优先……全方位推动治水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共完成“五水共治”重点项目投资34.85亿元,完成重大水利工程投资23.23亿元,人水和谐之路行稳致远。

持续改善的水质和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是对治水成效的最好证明。过去一年,面对后疫情时代极端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绍兴治水工作取得了稳中向好的喜人成绩:全市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连续4年Ⅰ至Ⅲ类水比例100%,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群众治水满意度(幸福感)测评保持全省前四。近日又有喜报传来,绍兴被授予2023年度“大禹鼎”金鼎,上虞区被授予“大禹鼎”银鼎。这是我市捧回的第八座“大禹鼎”,也是第二次取得“大禹鼎”金鼎这项最高荣誉,更是公众对我市治水工作的高度肯定。

重塑体制机制 构建新时代治水工作新格局

位于越城区迪荡街道东大池公园内的蜻蜓池,因状似蜻蜓而得名,其水域面积8700平方米,是大运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夏以来,阳光映照的水面下,肉眼可见层次分明、物种丰富的“水下森林”,粼粼波光隐于周边的葱茏绿荫当中,充满大自然的野趣。

但10年前的蜻蜓池却常因脏乱发臭备受周边居民诟病。越城区痛定思痛,借全市水生态修复契机,委托市原水集团下属清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净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在蜻蜓池率先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既充分利用沉水植物和藻类的竞争关系,以及鱼类、贝类和藻类的捕食关系,通过种植、培育等手法干预,强化食物链,重构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经修复后,蜻蜓池水质由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水标准。去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分论坛首次对外发布典型案例,绍兴市蜻蜓池水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

水生态修复是推动治水工作从点向面,从治标向治本转化的典型做法,也是绍兴致力于优化体制机制、强化统筹协调,以重塑水域生态之美,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开启“五水共治”新篇章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新要求新期盼下,我市治水制度更加健全。去年,先后印发了《绍兴市高质量推进“五水共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施方案》《2023年绍兴市“五水共治”“河湖长制”工作计划》《绍兴市蓝藻防控工作方案》等一揽子重要文件,持续推进截污纳管、源头污染治理、生态配水与修复建设。

治水合力更强。去年以来,我市统筹经信、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部门,全面加强“清单式、项目化”管理,推动“五水共治”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数字化是完善治水新格局的重要建设内容。2023年,我市成功推进浙里碧水、浙里蓝海、浙里城市、九龙联动治水、“河长在线”等多项省级应用场景使用;推动“找巡查挖”等多项省市级应用试点落地;不断迭代升级治水数字化应用;稳步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数字化建设,基本完成全年“五水智治”数字化建设目标。

全域整改提升 持续注入水环境治理新动力

柯桥区杨汛桥街道去年扎实开展了一场“治水保卫战”。自查发现黑臭情况后,当地“地毯式”排查了4.6公里管网、全年清淤4万立方米,并增设活水泵站,确保水质提升。这是杨汛桥街道开展五水共治“找短板寻盲区查漏洞挖死角”(以下简称“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果。

去年是“找寻查挖”行动全面升级的一年。作为深化“五水共治”的重要手段,该行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对整治全域水环境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23年,市治水办通过健全完善涉水问题闭环管理、河湖问题媒体曝光、治水工作责任追究、社会公众管河护水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行动质效。一年来,全市共完成问题整改8594个,整改完成率达99.99%;涉水问题警示片41个问题均完成整改,大大提升了水环境安全和保障能力。

得益于此,去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绍兴7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23个核心水域水体、2个重点水域水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17个藻类监测点位藻类监测等级均为常规级。

除此之外,常态化系统治理仍是治水关键。去年,我市以国考断面、交接断面、县控及以上断面月度水质反弹为重点,强化断面水质“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精准落实“一点一策”治理方案,确保全年水质全面达标。针对工业源、生活源、农业面源等污染,深入实施控制单元水质达标(保持、稳定)方案,坚持减排和增容两手发力。

到今年初,全市已新建和改造城镇污水管网55.99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52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5357个;主要农作物配方肥推广量5.7997万吨,统防统治面积73.01万亩,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8条,30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场尾水零直排完成率100%;全市接收船舶垃圾59.21吨,接收船舶生活污水1374.65立方米,接收含油污水43.18立方米,接收船舶43710艘次。高质量控源截污网成效显著,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强化资源赋能 绘就新时代人水和谐幸福景

如今,诸暨市马剑镇的居民真切享受到了“因水而兴”的发展红利。初夏的夜晚比较清凉,居民们常常在晚饭后闲步于马剑溪畔,看着眼前景观别致、趣意横生的水景,幸福感油然而生。

2022年,诸暨成为全省唯一获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地,正式开启更好利用优质水资源,推动新时代人水和谐的探索之路。此后,当地先后治理了多条农村水系,通过新建堰坝、生态修复等,让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成为广大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亮丽风景。

随着治水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治水事业的纵深发展,像马剑溪这样让水流之处变成富裕之地的情形还有很多。去年,我市编制完成6个区、县(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规划》(2023—2035年),制定实施《绍兴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建成美丽河湖17条(个)、水美乡镇16个、城乡亲水节点34个、滨水绿道50公里,综合治理农村水系168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71公里。

显然,绍兴正在逐步迈向人水相亲、和谐共生的新阶段。同时,水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和百姓幸福生活的作用也愈发显著。

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正在加速崛起。近年来,该区全方位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先后完成10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线清洁排放改造工程、2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线原址扩容改造和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线异地扩建项目等,推动全区工业污水处理能力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向绿色化转型。该经开区还成功创成省首批“污水零直排区”星级工业园区,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典范。

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更大潜力,进一步守住助推经济社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去年,我市全力推进40个总投资900亿元的重大水利工程,新开工“千项万亿”项目6个;完成水利管理业投资77.4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居全省第2;分别获中央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59.3亿元和22.6亿元,均列全省第1。同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2座、病险山塘整治77座,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

在节水方面,去年,我市被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同时被确定为2023年度浙江省水效领跑者城市。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