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子坐了地铁上的“爱心专座”,两名中年女子要求其让座,但在年轻女子拒绝后,红衣大妈恼羞成怒,不停指责,女子无奈让座。与此同时,另一名穿着花裙子的阿姨挺身而出,为年轻女子鸣不平,怒怼红衣大妈:“……你管他们了?你爱过他们吗?他们凭什么爱你啊?”9月7日,在杭州某地铁上发生的这一幕被录成视频,视频中花裙子阿姨的一番话更是成为热点话题,再次引发了公众关于“爱心专座”的热议。
因“爱心专座”礼让的争执现象不少
眼下,年轻人和年长者因为地铁“爱心专座”起争执已经屡见不鲜。8月27日,杭州地铁上就有一位大妈和一位拿行李箱的男子因“爱心专座”让座问题起争执。有目击者表示,事发时大妈声称自己是残疾人需要座位,男子拒绝让座。随后双方发生争执。
根据视频显示,男子所坐的角落位子是“爱心专座”,大妈站着不断用雨伞抽打坐着的男子,并一直说:“让不让?让不让?”男子回应不让后,大妈则回复:“爱心专座你知道吗?我是残疾人,你是不是?”目击者称,大妈一直声称自己脚残疾,有残疾证,她到站下车后还在骂这个男子。
类似的一幕也曾在多地上演。2023年4月28日,在上海地铁内,一男子因坐在了地铁“爱心专座”上,被一名孕妇坚持要求让座,因孕妇态度过于强势,引发广泛争议;2023年7月11日,在沈阳地铁2号线上,一老人坐上“爱心专座”后,怒斥旁边坐着的男子,认为对方占用了“爱心专座”。
“爱心专座”提倡让给“有需要人士”
面对地铁“爱心专座”争执事件的不断发生和发酵,有一些网友认为,“坐其他地方可以不让,但是坐在‘爱心专座’上就必须让。”还有一部分网友表示:“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是年轻人变“冷漠”了吗?对于“爱心专座”上的普通乘客拒绝给老人、孕妇等让座的行为究竟对不对?记者也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采访。
9月13日傍晚5点,记者坐上了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在地铁车厢内,记者看到了有明显标识的“爱心专座”,上面写着“爱心专座 请让座给有需要人士”。记者上车时,所在车厢的“爱心专座”上均有乘客,一位是学生,另一个座位上也是一位年轻人。观察一段时间后,记者看到,乘客们都不约而同地刷着手机,很少会抬头注意到身边的动态。
从大滩站到姑娘桥站,尽管是下班时间,但车厢里并不拥挤,几乎每一位乘客都有座位。原本坐在“爱心专座”上的学生下车,又上来一名年轻人,径直走到“爱心专座”前并坐下,记者上前与她攀谈了几句。“我没有留意是‘爱心专座’,单纯就是习惯性靠边坐。”这名年轻人说。
记者看到,或许是为了有需要的人士方便入座,“爱心专座”通常设置在座位的最侧面,离车门很近,大部分乘客上车时一眼就可以看到,而这些乘客尽管看到了“爱心专座”的字样,但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没有特殊情况时,占用“爱心专座”并不影响什么。
坐在“爱心专座”上的你会让座吗?
“爱心专座”的英文翻译为“Priority seat”,意为“优先座”,根据网络上的解释,“爱心专座”又称老弱病残孕专座,是指交通部门特别为有需要的乘客群体(如老人、孕妇、小孩、抱婴者、行动不便的人士等)划定的座位。不难看出,尽管座位本身不带有强制性,就像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出门在外需要排队一样,虽没有法律强制约束,却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性,更多体现一种社会关怀和文明风尚。那么,如果坐在“爱心专座”上的是你,你会让座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乘客。
一位带着小孩的家长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如果看到年纪偏大的老人肯定是会让座的,而她自己平时一般不会要求他人给自己让座。“一来和别人的视线很难交汇,有的年轻人甚至会在地铁上闭目养神,看着也挺辛苦。”这位家长说。
一位刚下班的年轻男子也表示,看到真正有需要的乘客一定会让座,但如果自己当天下班真的十分疲劳时,他可能也会考虑自己多一些。“地铁不像公交车,没有急刹车,在没有特别拥挤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跌倒等特殊情况。”该男子说,“我们年轻人也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的老人年纪虽然比我们大好多,但身体比年轻人还要强壮,你说我们到底要不要让座?”
在与多名年轻人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多数年轻人认为,不让座不一定就是自私没素质,不能忽略他们背后的难言之隐。如果确实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无法长时间站立,可以选择用礼貌的方式跟坐在座位上的人进行沟通,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让出座位。
采访后记
不要让“爱心专座”
形同虚设
记者曾在怀孕期间坐过几次地铁,有遇到主动让座的,也有遇到视而不见的,由此可见,“爱心专座”要不要让座的问题,不应该仅仅依赖市民的素质,还需要更有效地引导和规范。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部分市民的意见。一些市民认为,目前的“爱心专座”虽然有显眼的标识,但辨识度还是可以再强一点,例如将座位颜色换成更为显眼的颜色,让人一眼可以看出区别,提高辨识度的同时,可以更好引导市民文明乘车。
也有市民认为,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提出申请,由工作人员引导帮扶;或者提前为有需要的人准备“关爱徽章”,方便其他乘客有效识别等。
的确,维护公序良俗不能要求单方面付出,彼此理解、互相尊重是基本前提。公共交通本就“搭载忙碌”,谁都有疲累的时候,谁都有疏忽的可能。有需要时礼貌问询,被礼让后道声感谢,也是文明闭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礼让是文明的本分,互尊互敬也是文明的本分,让爱心流转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更能从根源上涵养互助互谅的社会风气。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