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浙江绍兴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2024-09-14 14:40

来源: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杭州西兴古镇,东抵宁波汇甬江后于招宝山入海。其中,绍兴段地处浙东运河中部,既是浙东运河的前身,也是通江达海的关键段。

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春秋时期的范蠡筑城以及“山阴故水道”的记载,再到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围筑鉴湖而福泽后世,浙东运河成为绍兴建城2500余年的丰厚滋养和活力之源。

大运河申遗成功10年来,绍兴市广大干部群众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及其沿线文化遗存,让古老的浙东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实施“微改精提”提升运河风貌

八字桥是绍兴最负盛名的古桥之一,它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八字桥直街东端,横跨稽山河,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石梁桥。

站在八字桥上,乌篷船从拱形桥洞中悠然而过,河面荡起层层涟漪。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桥头观景、拍照,笑语连连。

退休后的赵晓东和爱人在八字桥边开起了一家小店,为往来的游客提供茶水和餐食。手艺“盘活”后,小店能让客人吃到地道的绍兴家常菜,一个人点两个小菜只要28元。

“有时看到游客往河里扔东西,那种感觉很不舒服。我们深深地爱着门前这条河,只有深深地爱着,才会在意它,才会用心去呵护它。”赵晓东说,自己退休后去过好多地方,天南地北、国内国外,还是觉得家乡好。

“今天还有花鲢鱼、梅干菜蒸肉、丝瓜干菜汤……”赵晓东向客人介绍爱人制作的美食,还热情地跟客人拉家常,讲绍兴的风土人情,客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说着聊着直到日暮西垂。

今年67岁的吴继康是老党员,从小生活在仓桥直街,开门即景,对于老吴这样的当地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他推开门就能看见来来往往的游人,将这条街的繁华尽收眼底。穿过吴继康家的卧室,阳台就在水边,不时有乌篷船往来穿梭。

走在仓桥直街上,酒旗招展,人头攒动,炸豆腐的油锅嗞嗞作响,游人们手里拿着黄酒冰棒,在一家家老字号和特色小店间流连。

“家门口的环境卫生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作为老党员,在环境保护方面,在宣传、劝导和制止不文明行为上要积极带头。”吴继康说,门口这条街游客众多,饮食垃圾如果乱丢乱弃,会随着雨水流入河道,日积月累就会污染水质。

73岁的王勇伟也是这里的老居民。“浙东运河通江达海,运济天下。运河沿线名人故居众多,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浙江省和绍兴市都十分重视,生活在这里既幸福又幸运。”王勇伟说。

绍兴市近些年始终在文化遗产利用上不断探索,下了不少真功夫。

为提升运河风貌,绍兴市实施“微改精提”,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开展运河沿线若干镇(街)、环绍兴古城段等运河河坎养护,以及沿线古纤道、古桥等修缮利用项目,进一步强化运河本体保护。

绍兴市还根据运河沿线名人故居数量众多的特点,出台《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做好“保护+利用”,提升名人故居保护级别18处,开放利用名人故居13处,有力改善了运河沿线文化资源的保存状况和展示利用水平。

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为大运河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坚守在八字桥的,除了原住民,还有从外乡来到绍兴的诗人麦秸。

迎着午后的暖阳,穿过广宁桥直街长长的街弄,再缓步攀过八字桥,诗人麦秸的居所兼工作室就在眼前。

10年前,麦秸搬到八字桥边临水而居,在河畔品茗会友、吟诗作文,时常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攀谈,倾听、记录了很多动人故事。

从陕西富平到浙江绍兴,麦秸这位从北方麦田里走出的诗人,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作跃然纸上。

不知不觉,麦秸到绍兴已经10年,他见证了绍兴的发展,也留守在了八字桥畔。麦秸说,从没有一座城市让他如此眷恋和不舍,这位来自北方的诗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麦秸说自己最爱的还是八字桥的风景,在他的心里,八字桥不仅是一座绍兴有名的古桥,更是一座连接着他与故乡的人、事、物的桥梁。在陕西富平老家的房子里,他挂了两幅八字桥的画,无论在故乡还是在绍兴,当醒来的第一眼,都能看见八字桥的风光,画中,或许也是现实。

10年来,绍兴市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新起点,积极探索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浙东运河博物馆、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东浦黄酒小镇、阳明故里成为绍兴市运河文化新地标。绍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水上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运河主题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持续描绘着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古风新韵。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