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沥海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朝北台门附近,立着一个特大的竹编景观——弶与小鸟雀,该景观生动还原了鲁迅小说《故乡》里闰土教“我”用弶诱捕小鸟雀的场景。其创作者沈阿华,是土生土长的孙端人。作为越城区竹编非遗传承人,他一直传承创新着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并为培养竹编传承人而努力。
随着时代变迁,当年家家户户必备的竹编用具,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其背后的竹编技艺,也跟不少非遗项目一样,面临乏人传承的困境。
“老手艺”是不是应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应当看到,这些“老手艺”承载着许多人小时候的记忆,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乡村活化石,在崇尚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今天,它们让人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像安桥头村这个弶与小鸟雀的竹编景观,既可以让鲁迅先生的小说情节生动再现,也能让不少人触景生情,瞬间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可见,“老手艺”虽已不如当年吃香,却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魅力。“老手艺”如果能应潮流而动,向“年轻化”进军,则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反之,则难免被时代抛弃。
“老手艺”的“年轻化”,一是要实现物的“年轻化”,即在呈现方式上追求守其魂而活其表,努力与现代生活、时尚元素相呼应。沈阿华的竹编作品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他从早年编制实用的竹凳、竹筐,到后来创作挂画等精美的手工艺术品,始终在自我迭代、紧跟时代。二是要做到人的“年轻化”,竹编技艺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既需要年轻人的乐于体验、老艺人的倾心传授,也需要各地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制定政策等举措,营造非遗传承的浓厚氛围。
(越牛新闻综合滨海潮声)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