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了最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现存4425家。对比2023年末数据显示的4490家,仅2024年上半年,减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就已经达到65家。
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直接指向了中小银行因被吸收合并而解散。近年来,监管部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我国中小银行持续呈现“减量”趋势,兼并重组动作频频。
解散加速,中小银行缘何消失
2024年以来,被吸收合并的中小银行数量已经超过50家。
1月2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南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兴福村镇银行收购文昌大众村镇银行和琼海大众村镇银行。
4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批复同意广东南粤银行收购中山古镇南粤村镇银行,承接其全部资产负债、机构网点、权利义务并设立广东南粤银行中山分行,是业内首例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后新设分行的案例。
6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发布两则公告,批复同意东莞农商银行吸收合并惠州仲恺东盈村镇银行和东莞大朗东盈村镇银行。其中,惠州仲恺东盈村镇银行将改建为东莞农商银行惠州分行,是全国首例获批的农商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并改建为分行的案例。同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发布批复,同意辽宁农商银行吸收合并36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创下金融机构合并“大吃小”新纪录。
中小银行机构兼并重组消息频传,其根本原因在于风险。
近几年,中小银行风险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因为这不仅关乎基层群众的财产安全,更联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然而,对于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银行,“量多质弱”的问题持续存在。
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共开展9次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累计识别预警银行413家次,以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合计295家次,占比为71%;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3992家银行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包含24家主要银行及3968家中小银行,评级结果有337家银行处于高风险状态,其中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分别为191家和132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同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改革化险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兼并重组”“减量提质”成为了中小银行改革的关键词。
兼并重组加快,减量提质势在必行
2024年5月2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党支部发布的《统筹推进改革化险 推动农村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署名文章指出,要加快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少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和层级,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优化机构布局,重塑经营机制,促进风险持续收敛。
“农村银行司将统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量提质,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强管理、增动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适应性和竞争力。”农银司在文章中表态。
兼并重组有利于集合中小银行的优质资源,提升机构的规模效益,并对机构的股权和治理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显著提升资产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经营实力和技术水平,进而增强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机构“减量”并不能简单与“提质”画等号。以中小银行风险集中的农村金融市场为例,目前农村地区整体上已形成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合作并存、大中小金融机构共同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供给布局,但各类机构金融产品同质性较强,缺乏特色,客户重合度高,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如何应对全面乡村振兴中金融需求的新变化,找到本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和服务特色,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并不是简单通过机构合并减少数量可以解决的。
对于如何高质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重组,在今年8月21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作出了指示:要采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坚持“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模、金融总量和发展趋势以及金融需求变化等因素,基于金融供给与金融服务能够满足市场主体和金融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的根本目标,优化区域金融布局。
(内容来源:中国农村金融)
作者: 编辑:丁浩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