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周可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越墨风和”——十人中国画作品展览在越城区何水法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包括李俊、姜虹、封建胜、朱俊、黄洁、陈骏、陶建华、梁树桂、孔栋烨、孔颖在内的10位当代中国画艺术家的140余幅精选之作。10位艺术家均来自越城区美协,展出作品以山水画为主。“本次展览以水墨丹青的技法展现越地风土人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更好地推介越城风光。”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艺术指导李俊说。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
越中十二胜景绘新篇
展厅内,140余幅佳作一字排开,将越地山水的灵秀、花鸟的生机,以及水乡独有的韵味,展现在参观者眼前。其中,一幅名为“蕺山晴眺”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蕺山晴眺”是越中十二胜景之一。这幅画作,从蕺山之巅的文笔塔远眺,山脚下溪水潺潺,石桥伫立,古朴的水乡民居错落分布,与山林古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体现了山水古韵。但其别致之处在于远景,迪荡新城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密集而有序,现代化的桥梁横跨两岸,连接湖滨,展现出城市的繁华与活力。
这幅画巧妙地将近景与远景、古代与现代融合,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展示了新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作者陶建华出生于陶堰街道。酷爱国画山水的他,尤其钟情以水墨丹青之韵细腻描绘家乡的秀雅风光。作为土生土长的越城人,越中十二胜景于他而言,不仅是熟悉的风景,更是创作灵感的源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那些昔日的名胜景致已悄然蜕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何不对此进行挖掘,绘出‘越中十二胜景’的新版?”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生,新作“蕺山晴眺”由此诞生。
“古城内很多老宅、民居完整地保存下来,而迪荡新城作为绍兴的一个标志性区域,彰显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巧妙地融合于一幅画作之中,可以让参观者直观地感受到何为‘名城绍兴,越来越好’。”陶建华感慨道。
目前,陶建华已完成了越中十二胜景中的四幅作品,其余八景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中。
用水墨画出心中的风景
在作品“蕺山晴眺”的不远处,另一幅名为“八士遗韵”的画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与周围众多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的画作不同,这幅作品以“桥”为主角。
“八士遗韵”中的“八士”指的是“八士桥”,即位于古城核心地带的八字桥,相传该桥由八位信士捐资修建,故而有此别名。
这幅画作由四个画面组成,中央的画面展示了八字桥的整体风貌,上下另有三个小画面,细致描绘了桥上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局部结构,如立柱、石栏杆和抱鼓石等。
作者不仅用画笔描绘了古桥的历史沧桑感,还赋予桥梁勃勃生机。“水墨画所画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更是画家的心中所想所思所感。”画作者陈骏从2014年开始接触古桥绘画,从此被其深深吸引,“绍兴素以桥乡著称,城内古桥密布。这些桥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结构肌理更是值得研究。”
此次,陈骏运用自己擅长的水墨技法来描绘八字桥,为她带来了新的创作体验,“水墨所特有的‘质地成色’,恰好能够展现古桥的古朴与沧桑。”
“我们常说‘江南烟雨’,江南水乡景观中的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与水墨画中的点、线、面,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相互映衬,从而更生动地再现越地美景,两者可谓‘天作之合’。”李俊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是“越墨风和”主题展的首次亮相,参展的部分画家虽非科班出身,但基于共同的热爱,在艺术领域探索多年,“他们中有老师、医生、新闻工作者等,不同的职业背景却有着相同的热爱。他们所呈现的部分作品虽稍显稚嫩,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