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气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的具体行动。”
9月6日,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攻坚推进会上强调,要以超常规举措最硬核担当,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近年来,绍兴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绍兴蓝”一度刷爆朋友圈。
日前出炉的《绍兴市2023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4.5%,与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臭氧浓度和污染天数较上年度均有所回落。
然而,大气污染的季节性、多发性、复杂性等特点,使综合治理成为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更要以硬的举措从根源上进行治理。
绍兴,向“蓝”而进。
8月16日印发的《绍兴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明确奋斗目标,2024年,绍兴市城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2025年,绍兴市城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27微克/立方米;不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完成省下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目标。
(二)
向“蓝”而进,绍兴动起真格。
清霜天宇净无尘。大气污染防治是硬指标、硬任务、硬约束,这既是一条底线,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近段时间,漫谈君深刻而具体地感受到绍兴治气之坚决。
过去一周,市领导分赴各地,密集督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市领导包联区、县(市)制度,完善“1+1+N”包点防治机制,对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人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不论行业部门还是镇街,都将治气摆在突出位置,通过聚焦“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抓手,真正做到“必争每小时,必争0.1微克”,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
漫谈君了解到,“结构减排”是指强化源头治气,花大力气改造提升印染、化工等传统行业,抓好煤炭减量替代,推进钢铁、水泥、热电、物流等重点领域清洁运输,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工程减排”是指,强化分类治气,对高架源烟气、VOCs、扬尘、秸秆焚烧颗粒物、餐饮油烟等污染源,一域一策、一业一策,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管理减排”是指,强化长效治气,分领域、分对象开展精准培训,提高一线人员、重点单位责任意识和防治能力;加大资金投入,配置现代化监测设备,织密“人防+技防”网络,加强应急调度,推动污染问题快发现、快处置。
目前,为期半年的全市“利剑护蓝”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已经启动。8月份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共发现涉气问题9704个,已完成整改9462个,整改完成率达97.5%。同时,查处案件4331起,处以罚款442.66万元,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
下一步,绍兴还将围绕月度和年度空气攻坚目标,启动秋冬季治气“百日攻坚”综合执法专项行动。
(三)
守护蓝天白云,擦亮生态底色。
大气污染防治事关绍兴发展大局和群众身体健康,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必须扛起担当,交出满意答卷。
但从目前情况看,空气质量问题仍是绍兴“成长的烦恼”,亟待实现全要素、多方面、各部门的联动协同、合作治理,不断增强治气合力,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这次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攻坚推进会指出,要把治气之弦绷得紧之又紧,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认识治气工作考验的是“政治三力”,检验的是发展理念,体现的是能力作风,全力以赴、克难攻坚,坚决打赢治气硬仗。要把治气工作做得细之又细,认真对照系列行动方案,瞄准攻坚方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拿出“长牙齿”的硬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地落实。要把制度篱笆织得密之又密,避免出现执行软化、执行疏漏、执行偏差等突出问题,以硬性的机制规定、刚性的制度执行,助力治气攻坚。要把各方责任压得实之又实,市级部门严负其责,属地单位严守阵地,企业主体严抓落实,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要把作风建设抓得严之又严,严格落实各项奖惩举措,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展现绍兴党员干部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向“蓝”而进,笃行实干。绍兴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紧紧围绕空气质量达标进位目标,向大气污染发起全面、深入的猛烈攻势,争取前所未有的成效。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绍兴的空气质量必将跃上先台阶,绍兴人的朋友圈必将迎来更加如诗如画的刷屏爆款。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高建峰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