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百年鲍氏小洋楼修缮完成

2024-09-11 08:54

来源:

近日,基本完成修缮的鲍氏小洋楼,迎来了滨海新区古建所普查团队。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对象,这处位于马山街道东豆姜村的“鲍氏旧宅建筑群”再一次接受体检——由专家对建筑整体情况进行测量校准。

记者看到,鲍氏旧宅建筑群由一幢典型西式风格的小洋房和一片清末台门建筑“混搭”而成。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且保存较完好,因此在2005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同一个建筑群为何会采用“混搭风”?“鹤立鸡群”的乡村古建小洋房该如何保护?近日,记者来到东豆姜村,探寻鲍氏旧宅建筑群背后的故事。

建筑风格的“东”与“西”

走进位于袍江小学教育集团豆姜校区的鲍氏小洋楼,护墙板、木制楼梯、门上的彩色玻璃、样式复杂的地板,无一不散发着欧式建筑的气息。一楼的空间被一堵墙分割成两部分,大厅四周分布着狭小的房间,整体布局并不似普通民居。

“这栋小洋楼并非用于居住,主要是鲍氏族人接待宾客和举办宴请活动的场所。”袍江小学教育集团豆姜校区校长朱洪介绍道。他兼任了鲍氏旧宅建筑群文保员一职。

东豆姜鲍氏的远祖在安徽歙县,从事盐业生意,清初迁至绍兴,其中一支在东豆姜村落户。1921年,鲍氏“九思堂”家族事务主持人鲍德衔从上海聘来法国高级建筑工程师,历时1年多,耗银10万两,主持修建了鲍氏小洋楼。小洋楼坐北朝南,五开间三层,外墙面雕有精美的巴洛克纹饰山花建筑装饰,正面采用西方爱奥尼柱式,左右两亭相衬。洋楼矗立于周边村庄平房之中,如鹤立鸡群,异常醒目。建成后,曾接待过两浙盐运使和上海美孚洋行总经理先令等人,绍兴的商人要同外国人做生意,几乎都要来这里。

鲍氏小洋楼的西面,则是成片的台门建筑,整体上是较常见的水乡民居建筑。据了解,老宅院主要用于居住,后也用作储存粮食,部分建筑因遭受火灾而损毁,如今与小洋楼已不能连成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各地盐栈先后歇业,东豆姜村的鲍氏率先跳出盐业。抗战时期,鲍氏业主纷纷离开宅地,迁移至上海、杭州、绍兴城区等地。鲍氏小洋楼成为豆姜人民公社(乡政府)办公楼;1992年后,成为一墙之隔的袍江小学教育集团豆姜校区陈列馆。

保护利用的“旧”与“新”

2005年,鲍氏旧宅建筑群正式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很快迎来第一次大修。修缮后,鲍氏小洋房和老宅院两部分组成的鲍氏旧宅建筑群,建筑面积达2926平方米。

2023年开始,鲍氏小洋楼再次迎来修缮,对建筑破损的地方进行翻新加固。“今年暑假对窗棂的颜色进行了修补。”朱洪介绍,目前小洋楼的修缮已基本完成。整体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请来众多欧式建筑专家,应用各类专业技术进行科考。用于修缮的地砖、彩色玻璃等也特地到上海等地采购。

无论是从小洋楼外立面看,还是走进小洋楼沿着“吱呀”作响的木梯拾级而上,都很难看出突兀的现代“补丁”,可见修缮之用心。

在小洋楼的一楼,记者还注意到一块“绍兴联合图书馆”的牌匾。原来,绍兴联合图书馆是1947年初,鲍氏家族中的30多名学生和城中一批进步青年,在绍兴前观巷鲍氏大院内一座以“万卷楼”命名的花厅楼上建立的图书馆,取名为“联合”,寓意团结起来,共同进步。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读书借书为名开展地下活动。后来,因原址已用作民宅难以修复,最终联合图书馆选定在鲍氏小洋楼内异地复建。

“目前图书馆内有藏书15000余册,平时孩子们常常会来这里看书学习,以及在老师组织下打扫小洋楼的卫生。”朱洪说,鲍氏旧宅建筑群如一位不动不语的长者,承载着一方土地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合理利用是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如今,小洋楼早已成为学校的一部分,他也常常给孩子们讲述这栋小洋楼的故事。虽然如今东豆姜村中已无鲍氏后人居住,但鲍氏作为杰出越商,故事却代代相传。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裘 真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