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张杰在演唱会上用自己的生日加上随口说的另外4位数,组成了一个198开头的手机号码,开玩笑说这是自己的手机号码。但没想到这随口说出的号码,却真的是别人的手机号。因为很多人都拨打了这个号码,导致该手机号的持有者不胜烦扰,被迫关机。虽然此事件起源于玩梗,但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却不容忽视。
稍微有点常识的歌迷都应该知道,歌星的联系方式等隐私是不会轻易泄露的,真有人打这个电话也确实让人没想到。不排除有些粉丝是明知道这并非张杰手机号码,却出于好奇故意拨打。作为张杰来说,他的行为显而易见是一种玩梗,而非出于故意打扰他人生活安宁的目的。只是现实却远比想象复杂,一句不经意的玩笑,意外触碰了他人隐私的底线,给其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手机号码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受法律保护未经权利人同意,擅自使用、泄露或公开其手机号码可能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张杰的疏忽大意的确造成了不良后果,他和他的团队事后也为此表示了歉意。
实际上类似的场景之前屡有发生。在电影《被光抓走的人》中,主演黄渤和王珞丹相遇的场景取景于市民曹女士的门店前,曹女士门店招牌上的电话出现在两段合计为40秒的电影场景中。影片上映后,大量观众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曹女士,给其生活造成了困扰。人们也相信,电影拍摄者应当不是故意暴露曹女士的电话号码,但法院最终判决电影出品方侵害个人隐私权,赔偿当事人3万元。2018年播放的电视剧《爱情进化论》也出现了这样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们明白,信息的披露如果涉及他人隐私,即使是无意,也可能要承担法律后果。
此次舆论对张杰的“随口一说”有较多批评,并不是不知道张杰是在玩梗,也不是要禁止公众人物在舞台上的“即兴发挥”。作为一位拥有众多粉丝的歌手,自然希望通过每一次演出拉近与歌迷们的距离,更希望展现自己幽默亲和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娱乐性与责任感,让公众人物的言行既有趣味性,又不失分寸。或许,这需要公众人物自我提升媒介素养,学会在镜头前更加谨慎表达,注意不要触碰他人隐私。张杰的这次经历,无疑是对所有公众人物的一次警醒——在公开场合,任何言行都需三思而后行。
我们期待看到更加成熟与理性的明星文化,期待粉丝与明星们的言谈和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责任感与约束。在这个信息透明且结构复杂的时代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界限,确保每个人的隐私权得以保障。
(内容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夏若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