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与杭州书法家刘元永、黄泽中学魏沛俅老师等相约到金庭石鼓山、济渡村考察。魏沛俅著有《黄泽镇民间建筑和典故》一书,其详细记录了黄泽镇的各类古建筑。本地人兼地方史研究者的他,自然成了此行的导游。
当天中午,我们一行人先到灵鹅村、石鼓寺一带考察。根据《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石鼓寺(又名石鼓庙)始建于东晋太和丙寅年(公元366年),是王羲之的儿子王操之为纪念先祖建的家庙。山下的灵鹅村原名石鼓庄,因山上有石鼓状巨石而闻名。后来,相传书圣王羲之追寻化鹤飞来的白鹅来到石鼓庄。此时正值石鼓庄庙会,于是,王羲之应邀为石鼓寺题写了“化鹤飞来”的匾额,从此,石鼓庄就改名为灵鹅村。
行至“灵鹅胜境”的牌坊下,便进入了石鼓寺的大门。石鼓寺内供奉着周灵王、王子晋、王羲之等塑像,据传“王”姓出自王子晋。寺不大,但很有灵气。参观石鼓寺后,我们沿石鼓寺左边的小道拾级而上。据介绍,最早的桃形李种植于此山。远远望去,周围诸山都种满了桃形李树,如果是三四月份李花开时,满山遍野都是李花,肯定十分美丽。
在一个月前是桃形李成熟的季节,此地到处都是采摘桃形李的村民。走到半山腰,有一条小溪顺坡而下。再往山上爬,就到了水库的大坝;接近山顶,但给人感觉好像在陡峭的沙滩上,桃形李就种植在沙滩似的山坡上。前几次来考察时,曾听镇干部和村民讲过桃形李树就种植在这种沙质土上,当时没有引起注意,今天总算亲身体验了,而这也是金庭桃形李特别好吃的原因。
在石鼓山上,一些大型平整的巨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有几方石壁上还有刻字。这时,我突然想到,是否可以请某位德艺双馨的著名书法家撰写一方刻石,内容以与李相关的诗文词赋,或是历代名人咏剡溪、金庭或王羲之的文献,或是从王羲之、王献之的文章中选刊。新昌石门坑村利用当地的山石优势,刊刻名家书法的摩崖石刻而成为旅游的热点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为此,考察时将可用于题字的岩石作了拍照。
下山时,我们在石鼓寺门口碰到了一位寺僧。虽然素不谋面,但寺僧见我们到来,很客气地邀请我们到寺内品茶。他说寺内的茶是用天然山水泡的,很鲜。因为魏沛俅早已把车发动了,加上还要去济渡村寻觅许玄度,就没有再进寺考察。下次去时,一定进寺找他品茶讨教王羲之的故事。
出了石鼓寺,我们一行来到许询(字玄度)曾经的居所炉峰庙。据介绍,炉峰庙前面的鹅卵石路是唯一一处保留至今的古官道。庙内虽然老旧,但有一种历史的沉淀味和文化味。此时我突然想到,正是因为古庙未被开发,不然这种历史味和文化味就不存在了。开发与原始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如何把握好这种度是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化特派员张东华 ,记者高建峰整理)
作者: 编辑: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