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民反诈氛围浓厚,然而关于反诈“伤民”的投诉量也在上升,亟须引起重视。
今年8月,市民王先生因公司固定电话被作为诈骗涉案号码封停,与电信公司、反诈中心反复沟通,折腾了10来天后,电话才解封成功。“流程实在麻烦,而且总感觉他们之间协作不强,信息对不上。”王先生这样叹苦。
这并非个例。今年1至8月,绍兴市12345政务热线共收到与反诈工作相关的群众投诉约1200件次,同比增长超200%。
不独绍兴,类似情况在国内广泛存在。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有网友在吉林长春的一家吉林银行取款,被告知为了防范电信诈骗,需辖区派出所同意才行;而福建泉州的潘先生因每天打电话较多,从今年4月开始,其电话号码被“保护性停机”,一个月停七八次是常态。
反诈本为民,却给部分群众带来了烦恼,值得深思。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呈高发态势,各种新型诈骗层出不穷,反诈形势十分严峻。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各地想方设法加大反诈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那么,一番好意,为何会有部分群众不领情?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相关部门向涉事群众沟通解释不充分,导致群众对保护性措施不理解、不配合;二是跨地区、跨部门(单位)协作不够,信息共享不足,导致群众在申请银行卡解冻、手机号解封的过程中,过程繁复、体验感不佳;三是因技术原因造成误判,个别过度干预了群众生产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反诈宣传已开展多年,但仍有很多老百姓防骗意识不强。因此,“拦截”成为防范电信诈骗的重要一环。然而,一刀切地冻结账户、封手机号,固然能把骗子拒之门外,但也把一些无辜群众一起关在了门外,从而出现诸如给员工发不了工资、给父母支付不了医药费的怪现象。
既要“不听群众哭声”,也要“少听群众骂声”,看似两难,实也不难。解题的关键,在于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把服务工作做到位。比如,加强反诈相关部门(单位)间的联动联处,确保信息共享、流程优化;加强对疑似诈骗案件的甄别能力,减少“误伤”,一旦“误伤”,要有快速“解冻”的处置能力;尽可能向因反诈需要而被冻结账户、封手机号的群众做好清晰的沟通、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的配合。
同时,类似取款需派出所同意的奇葩规定,往往与防范电信诈骗的严格考核有关。因此,考核要坚持目标导向,避免简单机械地搞排名、通报等,防止在考核压力下一些单位做出走形变样之举,背离反诈工作初衷。
晨钟 佳铭 文其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