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奔涌,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
8月30日,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勇闯现代化新路子的实施意见》,用一条条改革之策、一项项攻坚之举,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转化为绍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动员令、施工图。
“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打头阵、当尖兵、作示范”。这既是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使命担当,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奋进之姿。
(一)
绍兴,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
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绍兴民营经济万马奔腾,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但在经历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本世纪初绍兴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当时,全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过热的时期,土地、煤炭、电力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2004年,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绍兴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抉择。
如何提高发展的质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成了摆在绍兴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当时全省各地的共性问题。矛头指向经济粗放发展的模式。
200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强调,要痛下决心,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浙江经济。
之后20年来,绍兴改变衡量经济发展指标,不再单纯以总的产量来论英雄,而是以实际产出的效率来评估区域发展;开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竞逐集成电路产业新赛道,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备受关注的“芯”高地……
在改革中成长壮大,又依靠改革涅槃新生。在改革大潮中激流勇进的绍兴,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实现“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的飞跃。支柱产业从“酒缸、酱缸、染缸”转型升级为“芯片、药片、刀片电池”,连续两年获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督查激励。在改革创新引领下,全市生产总值从1983年的22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7791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以7%的增速领跑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第29位。
实现“先发优势”到“体制优势”的转变。从中国轻纺城到网上轻纺城,从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到全域“融杭联甬接沪”,从联合国人居奖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增值式服务改革,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样本推动绍兴成为市场机制最活、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
实现“立足本地”到“走向全球”的提升。成功创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海峡两岸数字产业合作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在改革开放引领下,一大批越商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创造了一个个创业奇迹,绍兴的外贸出口全国份额由1988年的万分之1.65,跃升到百分之1.64;跨国公司从无到有,达到178家,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鉴往知来。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是历史的再接续、时代的新图景,需要更加精准的谋划和部署。
(二)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绍兴考察调研,赋予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历史使命。
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既是领袖的殷殷嘱托、人民的深深期盼,也是绍兴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最生动实践。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迈向改革新程,拿出应有的格局站位,更好地担起历史使命,是摆在绍兴面前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
以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使命担当,以“打头阵、当尖兵、作示范”的信心决心,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共设10项32条内容,分四个板块,系统全面,条理清晰,是绍兴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
扛起使命担当,要“跳出绍兴发展绍兴”。
全会提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江南水乡新典范、城市国际化新形象、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新样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范例、全龄友好型城市新名片、共建共享市域治理新格局。一项项改革任务,聚焦的是国家所需,考量的是绍兴所能,都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的承接、分解与细化,体现出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谋思路、促发展的眼界格局。
说到底,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就是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担重任,就是要为全国改革发展多作贡献,打造一批具有绍兴辨识度的改革典型、改革品牌,推出一批走在前列、先行示范的改革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努力在各领域改革上图强争先,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扛起使命担当,要“统筹全局下好一盘棋”。
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会着眼全市发展大局,全面部署了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涉及事项数量多、领域广、覆盖全。
具体而言,在内容摆布上,突出主题主线,坚持以重点带全局,既有指导性,又有针对性;在时间设计上,坚持远近结合,既提出未来五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改革任务,又部署近期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
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全面系统、纲举目张的谋篇布局。推动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同向发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高效,必将为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先得搞明白,先手棋怎么下,“当头炮”往哪里打。
重点,是影响整体的关键,是决定全局的要害。对照中央《决定》、省委《实施意见》,牢牢把握优势所在、关键之处,绍兴谋划提出12项牵一发动全身的攻坚性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不断形成滚雪球效应,正是绍兴谋划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方法。
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绍兴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攀升期、攻坚冲刺的关键阶段,仍然存在产能过剩、预期偏弱、创新不足、要素短缺、空间受限等新的“成长的烦恼”。
于关键处落子,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勇突破。
聚焦这一点,全会确定的经济领域改革任务条目最多,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绍兴将以改革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促进机制。再如,为融合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绍兴将以改革推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提升外贸外资发展动能,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强化牵引,攻坚突破,必将持续巩固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态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和活力。
于关键处落子,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清单当作改革清单。
全会聚焦解决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聚焦解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提出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聚焦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矛盾预防和化解弱点问题,提出构建市域治理共同体等改革措施。
一系列部署,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紧扣事关绍兴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力求以小切口撬动大突破。
于关键处落子,是要彰显绍兴特色,以绍兴所能对接国家所需。
全会提出一系列试点、试验、示范、先行、标杆等,如“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级试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等。
同时,市委全会还谋划提出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亩均论英雄”等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改革,以及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改革。
这些改革举措绍兴特色浓、改革味道足,必将有效激发绍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四)
改革的排头兵,也是落实的先行者。
全会为2035年的绍兴“画像”: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发达,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先行,率先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
总览“五个更加”和“三个率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每一步都是硬仗,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还有不少“梗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也有很多“硬骨头”……可以说,哪一项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接下来要干的,就是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把全会谋划的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要瞄准目标,一击即中,把钉子钉准。
绍兴有过许多成功经验。在打击成品油走私领域,绍兴另辟蹊径,从物流运输角度入手,创新利用油罐车运行轨迹数据,打造“非标油”综合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该项改革获习近平总书记、李强总理批示肯定;“浙里兴村治社”改革抓实党建统领,通过数字赋能,探索形成上下贯通、条块一体、整体智治的基层治理新范式,改革经验在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亮相……
这些改革之所以成效明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吃透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绍兴实际,找准改革着力点,做到精准发力、精确改革。
要提升标准,抬高标杆,把钉子钉好。
工作的标准,事关工作的成效。市委全会提出要主动加强对上沟通,主动对标先进地区,主动支持基层创新,体现了高定位、高质量、高标准。
五创图强、四进争先,着眼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勇于与最快者比速度、与最强者比水平,就能在探索探路中实现突破突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争先进位。
人心标准是改革的金标准。市委全会安排部署的每一项改革举措,人民始终是最终的价值依归;落实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无穷的力量就蕴藏在人民之中。
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把钉子钉实。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不可能一劳永逸。许多改革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蹚出一条新路。
全市各级干部要看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冒进。要卧薪尝胆,大力弘扬胆剑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走,以实干争先推动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改革关头勇者胜。回望,已在半山之上;眺望,前路依然漫长。让我们紧握改革接力棒,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晶锦 编辑:余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