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西小河边走来

2024-09-09 08:25

来源:

有些日子没有到市区西小河边走一走了,忽然分外想念那条伴着我童年和少年的故乡河。

在我幼小的印象里,家门口的河网呈一个大大的“工”字形,南临鲤鱼桥,北接北海桥,中间长长的一竖就是“西小河”。这是一条历史的河,有故事的河。也许在我童年的视角里,有关这条河的记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成长的美好感觉。

趁着闲暇,我独自来到了河边,天气好,景色好,心情自然更好。杨柳依依,姹紫嫣红,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依河而建的民居,构成别样的古城画卷。

行走在河边,看见老桥、老门牌、老弄堂、老台门,常常会令人一头扎入时光的“隧道”。沿河深处,明清、民国时期的沧桑建筑依稀可见,位于河东面的吕府保存完整,通往阳明故里的大埠头,河面依然开阔。

谢公桥,年代久远,这从脚下被磨得光滑如镜的石板以及桥身上的斑驳青苔就可看出来。桥的一侧建有廊棚,桥可以供人通行过河,棚可以让人避雨乘凉,而桥和廊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西小河上的风景,引得游客或市民纷纷拍照。而即便你的相机像素低,拍出来的照片仍旧有一种油画般的质感,往往让人颇为称奇。

一条十几米宽的内河就这么穿城而过,静静地不作声响,它带给人们的是太多的便利和欢乐。河水,并不十分清澈,它是自然的色泽,是那种十分适合鱼类生长的色泽。

西小河最热闹的时候是夏天的傍晚。太阳还没落山,红红的挂在西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来到河边,洗去汗水,会游泳的小孩,干脆一个猛子扎到河中。狗爬式的泳姿蹬起水浪,扑通、扑通的声音响彻埠头周围……

河岸,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砌得并不精致,太多的孔洞,倒是给鱼虾和黄鳝等水生动物提供了绝好的居住巢穴。人们边沐浴,边摸鱼虾,运气好的,弄条鲫鱼、弄些河蚌,最不济的也能摸些螺蛳当晚上的下酒菜。

夏天的傍晚,两岸人家在河边支撑好一长溜的桌椅,摆好饭菜。石拱桥上、河岸旁边,男女老少、竹椅板凳、清茶蒲扇,活生生勾画出一幅仲夏纳凉图。

西小河是一条古老的河,也是通往浙东古运河的繁忙的黄金水道。可以行舟的西小河,尽享舟楫之利,方便上下货物。到了20世纪70年代,突突作响的机船、摇橹划桨的乌篷船穿梭不息,沿河边上的大埠头石阶,与靠岸的船只搭上跳板,米面油盐、柴禾布匹等进出的商货在背夫的哼哧声中上船下船。这场景,和《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有些相像。

我沿着河岸款款而行,民居和老屋,总令我觉得熟悉而亲切,这是因为它们有着人文和历史。从河岸延伸到王衙弄、假山弄、船舫弄、大有仓、碧霞池……周边散落的古迹彰显出人文底蕴,你会从不同角度感知其人文脉动,并在时光中邂逅温暖,流露情感。

在古城有点年纪的人心里,都静卧着一条老河,也许他就是故事的当事人和见证人,难怪我的那些朋友着力用文字、图片记录那些珍贵的场景,权作对西小河及周边的一种延续和寄托,更是给世人留下一点挥之不去的念想。现在,西小河及河边的景观正以修旧、护旧的形式,着力保护历史文脉,因为它是“实物的史书”,也是“文化的载体”。

城市因河而美,因河而灵动。现今正积极打造“一河两岸”景观,一条碧绿的玉带将环绕在城西。或许,西小河正欣慰于子孙们的传承,深深地期盼着古城更加美好的未来。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