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灶村插队劳动,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秧的“双抢”时节。凌晨3点,知青们就已经赤脚踩进了泥泞的稻田里,一刻不停地割稻、打谷、挑担,手指磨破后长出了老茧,小腿上叮满了吸血的蚂蟥;到了午休时间,锅上还焖着饭,原地已经躺倒一片人;下午2点,劳动的号角再次吹响,此时地面已被太阳晒得滚烫,赤脚踩在地上就像走进了火坑。
“我们都从城里来,不曾见过农忙时节的光景,有人被几十斤的担子压得直不起腰,有人被吸饱了血的蚂蟥吓得哇哇大叫。但一两个月过去,每个知青都成了农作的老手。”吕畏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下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知青们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粮,干的是重体力活,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有一年秋天总是下雨,雨水打湿了屋里所有劈好的柴,没法生火做饭,我和一起住的知青就吃生的番薯充饥。”吕畏说,当时他们并不想给其他知青添麻烦,就那样吃了几天,“结果有知青开玩笑问我,怎么脸变黄了,然后就向我分享了粮食,我真的很感激。”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