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合不来的室友怎么办”“和室友起了冲突,我想换宿舍”……最近,各大高校陆续开学,00后新生们在憧憬大学生活的同时,也对如何与室友相处有不少担忧。矛盾是集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么,该如何看待大学寝室矛盾,又如何化解呢?经历过大学寝室、职工宿舍集体生活的前辈们,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位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智慧。
受访者:杨慎言,83岁
1969年,杨慎言结束了6年的军旅生活,在绍兴钢铁厂职工医院任职,并入住厂区宿舍,开启了新的集体生活。“当时我住的寝室是个两人间,室友老周是浙江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大我近10岁,我特别崇拜他。”杨慎言说,老周在内科工作,而他在放射科,虽然科室不同,但对于医学的专业态度和热爱让两人一拍即合,同住一间寝室后,更是常常就专业问题彻夜探讨、互相学习,关系也日渐亲密。
如果说绍钢厂是个大家庭,那么寝室就是“小家庭”,少不了爱与包容。杨慎言告诉记者,有时老周的家属来探望,要在寝室住一个月,他就自觉地到别的同事房间挤一挤,或是回家住;自己的家属来时,老周也是二话不说搬了出去,为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
那时,自行车还是个稀罕物件,碰上紧急工作、家事时能帮上不少忙,所以当杨慎言有了一辆自行车后,他便告诉老周和其他同事,只要有需要,随时都能借去骑走。
“那时候,室友之间、同事之间,互帮互助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一起把日子过好、工作做好,是我们那时最朴素的心愿,没有那么多需要斤斤计较的事。”杨慎言说,遇到困难时,大家携手共度;意见不合时,大家耐心沟通、寻找共识,这种在人与人的个性中寻求统一的步伐,会让友谊如同经过锤炼的钢铁,更加坚韧不拔。
“或许我的故事有些‘落伍’了,现在家属不用再借住宿舍,同学之间也不必为了辆自行车借来借去了。”杨慎言打趣道,但相处之道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就像我年轻时在部队,严明的纪律、共同的目标才能打胜仗。步伐一致的友谊,才能走得平稳长远。”(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