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市共有16项基础研究项目获批,同比增长1倍,创历史新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加强基础研究对于提高创新层次级别、推动“源头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科研领域中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研究项目,是科研人员承担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类国家级项目的主要渠道,也是体现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分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类别。
今年,我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均来自共建研究院,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等众多领域。
2022年成立的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有6个项目获批,成为我市获批项目最多的共建研究院。去年毕业的浙江大学博士生郭禹尊加入了该共建研究院生命科学分中心,他负责的“扬子鳄替代性端粒延长与DNA修复机制”今年成功申请到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我想尝试通过对扬子鳄长寿机制的研究,来修复特定癌细胞,提高该类癌细胞患者的存活几率。”郭禹尊说。
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今年有4个项目获批。李康丽在共建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已有3年,她主持的“电子信息化学品硫酸乙烯酯升华结晶的分子组装机制和过程调控”项目,今年也被列入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基于升华结晶分离提纯电子级化学品,为发展高纯和超纯精细化学品的绿色低碳结晶技术提供新思路。”李康丽对这项研究充满信心。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共建研究院“强基提能造峰”工程,通过建立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等载体,吸引各类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35家共建研究院,全面覆盖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绍兴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
“能获批1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市共建研究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支持共建研究院开展基础研究,全面提升绍兴的源头创新动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