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海新区孙端街道三条溇村的千亩稻田里,两架植保无人机正在稻田上方低空飞行,机身下喷出的白色雾状液体均匀地洒向农田。种粮大户余银丁和儿子手持遥控器,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
“今年我们一家种了1600多亩晚稻,最近稻花快开了,就抓紧用无人机洒药除虫。”余银丁看着眼前绿意葱茏的连片稻田,黝黑的脸上难掩喜悦,“今年收成肯定好!”
站在余银丁家稻田边,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两片稻田10余个大棚并没有种晚稻。余银丁告诉记者,这看似闲置的大棚,实际上是他的增收秘密武器之一——育秧大棚。
往年育秧,全凭农户经验。去年,余银丁投资170万元建造了这16亩育秧大棚,配备了两条全自动秧盘装填流水线,每台机器1小时最多能装填1200个秧盘。
生产好的秧盘就用叉车运到恒温室里,数台空调齐开,为种子破土打造最舒适的环境。秧苗发芽后再从恒温室运到大棚内,育秧大棚内安装了喷滴灌系统,两台水泵和一台智能水肥一体机保障着秧苗所需的水分和肥料。
“以前一亩秧田培育的秧苗,最多只能供20亩稻使用,今年我用大棚育秧,一亩秧苗能供应整整100亩稻!培育出来的秧苗除了我自己种,还提供给周围的其他农户,甚至马山那边的农户也找上门来求购。”余银丁说,今年育秧大棚的成功让他备受鼓舞,他计划今年晚稻收割后再规划两块地来建大棚,明年育秧大棚要达到30亩。
连片稻田里,大棚培育的秧苗早已长得半人高。田里的水稻一株挨着一株,各株间距离分布匀称,紧密但不拥挤。“这就是机插带来的效果。”一谈到机械化插秧的好处,余银丁倒豆子似地讲了一大串:效率高、种植密度远高于人工、节约成本……
“从前人工插秧,每亩要花上200余元工资,现在机械化插秧每亩只需70元。不仅如此,机插的稻田政府还给予每亩150元奖补。”余银丁说,村里别的农户看了他的田,都说明年也要一起搞机械化种植。
“这两年,通过‘绿色农田’项目建设,村里田块比以前更平整了,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滨海新区社会工作局农业线相关负责人介绍,余银丁的稻田正是孙端街道“绿色农田”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共涉及孙端街道4个行政村,规划建设面积共计2022亩,计划总投资955.72万元。今年新区已兑现项目补助资金的60%来推动项目建设。据了解,目前土地平整、新建泵站、疏浚沟渠、改建机耕路等主体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数字化项目正有序推进。
今年年初滨海新区社会工作局承接农业相关工作以来,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课题,制定《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上半年已审核兑现资金369.4万元。此外,还发放了1.3万亩小麦“一喷三防”补贴,4.47万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共计近900万元。
为进一步激发辖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以及应用规模,新区积极开展水稻百亩高产示范方创建评比。“百亩高产示范方须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统一品种布局及水肥管理,积极应用水稻绿色防控等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滨海新区社会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上半年共有2个百亩示范方和1个千亩示范方通过考核验收,新区将给予相应奖补。
除了种粮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明确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创新,给滨海新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