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秋节前, 去逛逛名人家书展

2024-09-06 16:14

来源:

在忙碌的生活中,各种艺术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静谧的空间,让我们暂时远离尘嚣,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近期,绍兴的文化展馆又迎来了一些特展,选取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通过一系列欣赏和学习,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宝藏,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过去,名人家书这样书写

片纸抵千钧,家书意万重。

近期,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名人家书展”,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临展厅展出。

鲁迅给母亲的信

展览遴选出部分名人具有代表性的60余封家书。从鲁迅、周恩来、孙中山、聂荣臻等人写给父母、爱人及其子女的私人书信中可以看到,或长或短的内容,或清秀或飘逸的字迹,或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询问家里的近况,字里行间真情流露、饱含相思,有对国家强盛的期盼之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手足的牵挂之意。

展厅中1936年9月22日鲁迅逝世前致母亲的最后一封信,格外引人注目。当时,鲁迅身患重病已达半年,体重降至35公斤左右,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在这封信中鲁迅丝毫没有透露半点重病在身的迹象,洋溢着对母亲的敬孝之情,对儿子周海婴成长中“烦恼”的理解。


家书展

这些家书凝结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也传递着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当20岁的聂荣臻离开重庆,远赴重洋,开始了勤工俭学的岁月,先后到达法国马赛和比利时,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学习。1922年6月3日,他在学校写信给父母,信中写下了自己的初心——“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同时,也道出了一批同样怀着救亡图存理想的留学青年的心声。

这些尘封的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1955年4月10日,周恩来准备前往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当天,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一封信,表达了对爱人安全的关心。两天后,周恩来给邓颖超回信说:“你的来信收阅,感你的好意和诤言。现将来信捎回,免得失落。有这一次教训,我当更加谨慎,更加努力。”这对惺惺相惜的伉俪形象,跃然纸上。

从这个持续到9月底的特展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历经多年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家书文化。

“以后”,著名画家如此创作

7月31日起,为期三个月的“以后——王天德艺术展”在徐渭艺术馆亮相。2021年开馆以来,徐渭艺术馆以古代书画展示为主,未曾举办过当代艺术展览。

绍兴籍艺术家王天德,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系,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进行水墨画的创新实验,从早年的《水墨菜单》《中国服装》《中国扇》,到近年的《孤山》《一米七山》和《后山图》系列,开启当代与传统的一次次对话。王天德独创的艺术语言:水墨山水叠加烟灼或香烫作画的技法,使其作品拥有了既古典又现代的风格,这也与徐渭艺术馆的气质不谋而合。

观者细赏家书

此是王天德从艺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共展出创作于1998年至2024年的67件(组)作品,涵盖架上绘画、书法、摄影、影像、装置、3D打印、收藏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个人收藏进行一次集中亮相,是他对故乡绍兴献上的一份厚礼。

王天德将自己的山水创作与自己收藏的古代碑拓相结合,在打破时空界限的碰撞之中,向40年前、400年前、甚至数千年前不断回望。此次展出的《樊山诗意图》中,他将《清樊增祥诗帖》从原画轴中裁出,拼接在自己的《云门问雪图》香烫山水之后。被裁空的原轴与新画一同展出,空框亦是作品。

无论是烟与香的灼烧痕迹,还是非具象山水的水墨痕迹,或是古董的包浆痕迹,都充满了特有的魅力。王天德似乎格外关注“痕迹”。

他在一次直播访谈中表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可能就是通过当下的创作手段,以当下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与呈现。这也是展览主题“以后”的意义所在。

画家王天德在展厅内摆放的收藏品及装置艺术品。

接下去,王天德计划抽时间去绍兴的山里走走,不仅仅看山的轮廓,也要走到山里面去体验一下,思考着画一些山里面的东西。同时他也准备梳理一下浙江从明代早期戴进以来的作品,重新学习,完成一次个人精神与传统经典的对话。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珏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