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志和在越州的 隐逸风范

2024-09-05 13:16

来源:

绍兴有稽山鉴水,有洞天福地,历来是文人雅士游赏、隐居的好地方。唐代有一位明星隐士张志和曾隐居越州东郭,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将他与东汉的著名隐士严光相提并论。然而,众人皆知严光隐居桐庐富春江畔的高风亮节,对张志和隐居越城的隐逸风采却知之不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因曾隐居越州,一说为山阴人。起初,名为龟龄。十六岁即登明经榜,凭借策论干谒唐肃宗,特别被皇帝赏识器重,因而赐名为志和。后因事获罪贬降为南浦县尉,得遇朝廷大赦而还,又因父母去世,故不再做官。他游走于江湖间,性情超迈,不喜拘束,自号为“烟波钓徒”。

张志和的兄长张鹤龄担心他逃避人世,浪迹不归,特意在越州东郭为他买了一块土地,盖了几间茅屋,并作《渔父词》劝其归乡。词曰:“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张志和听劝,前来会稽东郭隐居,过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

张志和会稽新居有花竹掩映,流水环绕。“一闭竹门,十年不出”,著有《玄真子》十二卷,又以书名为自己的别号。又静心写下阐释自己道学观点的巨著《大易》十五卷,有三百六十五卦之多。之后,又创作《太寥歌》。

张志和禀性异于常人,崇尚道法自然,过的是原生态野居生活。房子用新割的青草盖顶,椽柱栋梁都是未经砍削的原木。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家中无绵软的被褥,睡的是豹子皮制成的席子,穿的是棕叶做成的鞋子。他曾想用粗布制皮衣,嫂嫂见状亲自为其纺织缝制。做好穿上后,他暑热天也不脱,一年四季不离身,整整十年不换洗。家中也无昂贵的家具,他喝酒用的是斑螺杯,用的器具是隐素木几,还有一根随意砍取的拐杖。

他常沿着溪流钓鱼,却效仿姜子牙垂钓不投放鱼饵,因为他的本意不在钓到鱼。说他行为怪诞吧,他又有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一面。县令派他做淘河夫疏浚渠道,他二话不说,挽起裤腿,手执畚箕就去劳作,没有任何抵触情绪。

张志和弃官归隐越州后,皇帝并没有忘记他,曾赏赐他男奴女婢各一个。张志和给他们改名,一个叫渔童,一个叫樵青。他还做主婚人,让他们成双结对,配为夫妻,真是开明通达至极。

张志和隐居会稽东郭时,茶圣陆羽和校书郎裴修曾专程前来造访。陆羽问他:“谁与你相互往来呢?”张志和答:“天空为房屋,明月为蜡烛,与四海诸公共处一室,未曾稍有别离,哪能谈到什么往来?”真是潇洒旷达得令人佩服!

颜真卿刚来湖州担任刺史,张志和闻讯驾舟拜谒。颜真卿看他的小船破败不堪,愿替他更造新舟。张志和答说:“倘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雪之间,野夫之幸矣。”风趣辩捷如此,可见其为人。

唐大历五年(770),御史大夫陈少游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陈少游风评虽不怎么好,但他少时熟习《老子》《庄子》等书,向来崇尚玄学,所以对隐居越州的张志和格外有好感。刚一到任,就亲自拜访,二人很谈得来,每次相会,他们座谈终日不知疲倦。陈少游爱屋及乌,便为张志和的住地取名为“玄真坊”。南宋时绍兴府城有五厢九十六坊,其中一坊即名“玄真坊”,显然有纪念意义。陈少游嫌其门楣狭窄,还替张志和购买地基,修筑墙垣门巷,号称“回轩巷”。又苦于门前为流水阻隔,往来十分不便,遂为之构筑桥梁,人们誉之为“大夫桥”。大夫桥、张志和宅等,嘉泰《会稽志》等地方志书多有记载。陈少游还曾邀请当时的文人雅士来此唱和雅集,“效柏梁体作歌有十余人”,并请评事刘太真作序,可以说是大历浙东联唱的得意之举,诚为文坛盛事。

张志和是中唐时期的著名山水画家,在越州隐居期间,他曾向当时一位闻名全国的“图鬼之祖”请教。经过这位吴姓画师的悉心指点,张志和终于领悟到了“图鬼之道”和“造化之端”,画技由此大为长进,甚至达到“奇绝踪迹,今古无伦”的境地。

其实,张志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人物之一,虽诗作大多散佚,但现存《渔父歌》五首,流风余韵影响古今中外,足以流芳百世。《渔父歌》是张志和由会稽赴湖州参与颜真卿等人浙西联唱的产物,歌词中含有一定的稽山鉴水元素。我们熟知的是这一首:“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歌词的闲适隐逸,清新简远,非常吸引文人士大夫,唐宋仿和之作多达五百首,宋高宗也是他的铁杆粉丝。

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返越州,驻跸府城。七月十日,宋高宗因看到黄庭坚写的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兴致大增,一连和韵作了十五首,并写了一本给辛永宗。后人就从辛永宗家藏的高宗手迹抄录下来,编入《会稽续志》。不得不说稽山鉴水的摄人魅力,也不得不说《渔父》词的强大感染力,更不得不说张志和在越州的隐逸风采和高士风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