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痛悼!著名雕塑家卢琪辉逝世,享年88岁

2024-09-05 07:32

来源:

据“上海油画雕塑院”

公众号消息

↓↓↓

著名雕塑家、上海油画雕塑院

一级美术师卢琪辉先生

因病医治无效

于9月1日10时14分

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卢琪辉1936年6月出生于上海。

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今中国美术学院)。

1953年参与中苏友好大厦雕塑工作。

1957年进入中国雕塑工厂华东工作队。

1961年任教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

1965年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今上海油画雕塑院)。

据“上海油画雕塑院”

微信公众号介绍

卢琪辉代表性作品有

↓↓↓

《采茶女》《插秧》(获“上海第七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罢工》(合作)、《包身工》《轧钢工人》《赤卫队的胜利》《蒙古姑娘》《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半身像》《洗》《高原晨曦》《高原情》《牧驼人》《鹰之舞》(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创作奖)等;

纪念性作品有《中国古代画家——八大山人像》《巴尔扎克纪念碑》《花鸟画大师——吴昌硕像》《画家——王个簃像》《刘开渠百年祭》等;

大型永久性陈列作品有《解放一江山岛纪念碑雕塑》“陆军”形象(合作)、全国工业展览馆序厅男女工人像(入选设计稿,集体放大)、《毛主席纪念堂南门雕塑群像》(集体创作)、《舢板》(置于上海八万人体育馆)、《神笔马良》(置于浦江县儿童公园)等。

图说:《插秧》 石膏 30×20×90cm 1956

卢琪辉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使作品展现出坚韧不拔的面貌,一种努力追寻的和谐之美。她的作品多来自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并具有传统的中国之美,看起来深沉而有内涵。《插秧》是她的早期作品,曾展出于“上海第七届青年美术作品展”,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显示了浓烈的生活情趣和诗意的本质。

图说:《高原晨曦》 铜 38×45×67cm 1985

图说:1987年左右,《高原晨曦》翻铜,卢琪辉后期加工

《高原晨曦》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卢琪辉和她的先生方增先一起采风后的创作,表现的是一名女子躬身背着水桶、大步向前的情景。

1967年,方增先与卢琪辉全家合影

图说:《中国古代画家——八大山人》 铜 高90cm 1985

《八大山人》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认识、诠释和理解;结合运用娴熟的西洋雕塑技法,以体、线、面揉合在三维空间中的起、承、转、合,使作品自然地散发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意蕴,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八大山人“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抱恨为僧,隐居山林的沉重心情和亮节性格。

图说:《牧驼人》 木 高60cm 1983

图说:1980年代,卢琪辉与牧驼人合影

《牧驼人》的创作是受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敕勒歌》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启迪。艺术家在一块边长六十厘米正方体的厚重木桩上,利索地切削出了一位风尘仆仆的牧民形象,刀法坚定又富于变化,表达了牧人的开朗、乐观、朴实而充满活力。

图说:《母亲》铜 39×32×55cm 1995

《母亲》是卢琪辉1990年代的创作,延续了艺术家写实的风格。

《母亲》的原型来自卢琪辉孩子的奶妈,一位勤劳朴实的江南农村妇女。“母亲”头裹毛巾,典型的江南农村老妇的装扮。老人双眉微皱,目光略下垂,面部松弛柔和,神色从容平静,缄默的双唇微闭,雕塑呈现一种慈爱温和的情绪。整体造型较为圆浑、温厚,敦实。丰富的塑痕自然生动,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老人肌肤松弛的质感,暗示了老人饱经风霜的生活阅历。

图说:《毛主席纪念堂雕塑——保卫祖国》仿花岗石 900×400×1200cm 1977,王志强、卢琪辉参加制作

图说:《鲁迅像》 玻璃钢 高150cm 1980

图说:《蒙古姑娘》 白色大理石 1977

图说:《高原情》 锻铜 高120cm 1988

图说:《神笔马良》 锻铜 高320cm 1990

图说:《巴尔扎克》 铜 高150cm 1995

(越牛新闻综合上海油画雕塑院、澎湃新闻)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