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人爱豆腐,爱到他人难以理解的地步。豆腐可以炒年糕、炒面、炒饭。泡臭苋梗卤水再炸便是绍兴地区名小吃“臭豆腐”,豆腐干加上肉丝、茭白等物还能做被冠以地名的小炒菜——嵊州小炒,可见其受推崇的程度。但要说谁才是嵊州小吃里的头把交椅,豆腐小笼包当之无愧。
豆腐小笼包,发源于嵊州黄泽镇。这座小镇,原是手工豆腐的生产区。20世纪30年代,外出务工的黄泽人习得秦淮地区灌汤小笼的制作工艺,回乡后突发奇想,用滑嫩多汁的豆腐替代肉冻,裹以同样晶莹剔透的面皮,“西贝货”摇身一变,便在面点“群英榜”上自成一派,坐拥无数拥趸。
上初中后,我的早饭有了自主权。当时老城医院路面临拆迁改造,多数店面草草关门,只稀稀拉拉留着一些“全场三元两件”“清仓大促销”的临时商店。在这些铺面中间,遗珠般落着一家简朴早餐店。这是一家夫妻店,老板夫妇均高瘦斯文,不太像是做餐饮的样子。店里售卖的早餐种类不多,能记得的仅剩豆腐小笼包及肉骨粥两样。久远的场景泛着刺目的白光,我却仍能通过残存的味觉记忆,令它重新鲜活起来。
彼此熟悉之后,老板娘一见我停车进门,便手脚麻利地蒸上一屉豆腐小笼包,同时打一碗肉骨粥递给我,嘱咐我先暖暖身子。猪骨并不是精致的仔排,啃起肉来单薄到意犹未尽,调味也不过食盐而已。但不知为何,在冷硬的冬日,舀一块卧在软烂米粒里的排骨,那早已不分彼此的肉香和米香,让人轻易地心生愉悦。
清晨的店铺极安静,老板沉默地在后厨做包子,老板娘则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我说话,聊学习、聊生意,聊“芸芸众生皆辛苦”。我不善言辞,应答一阵便闷头苦吃。不一会儿,豆腐小笼包端上来,用筷子拎起褶头,那小包子便坠下肚子,薄透的面皮好似一面云纱屏风,丰盈的内馅如美人倩影似遮似露,令人食欲大振。
第一口不用醋或辣酱“加持”,吃内馅本味。面皮一触上牙齿便会“开口”,馅料前仆后继涌入口腔。面皮大肚能容,每一寸都吸收了汤汁的鲜美,内脂豆腐在肉末的陪衬下将滋味生生拔高了一个层次。
美味如斯,学业繁重的我愿为能坐下品一屉刚出笼的豆腐小笼包而早起半个小时。可惜不久之后,这家早餐店随着老街的拆迁销声匿迹。此后多年,我只能在回忆里继续咂摸那一口滋味,也曾断断续续在一些街巷找寻过记忆中的味道,寻“形似雏菊,皮薄通透,清爽滑嫩,入口即化”具象化的代表。然而如今的早餐店做工敷衍,豆腐小笼包干瘪成纸片身材,用筷子提起扁塌塌的,让人一见便失去入口的欲望。
或许豆腐小笼包也讲究天分。天分一般的,泯然于普通早餐店里,吃客对其鲜有眷顾,地位还不如一屉发面馒头;天分尚佳的,能引吃客特意驱车赶往并不计环境鄙陋,甚至在耐心等待半个钟头后小心询问被店家不耐烦回怼,仍旧能为这一份满足而忍气吞声。而惊才绝艳的,或许早已湮没于日渐稀薄的记忆里,遍寻不着,无处怀念。
戴茜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