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的“先生”,本指教师。
先生,当有才情,有趣识,尤须有大爱之心,能以行云流水般的教育方式滋润人们的心灵,用点石成金的技艺优化别人的生命。
站了70年讲台的叶嘉莹,一生都在传播古典诗词之美。她以生命的感发、人性人情的发掘和美学的阐释讲“诗”,使人听了如沐春风。她在南开大学上课时,听课者总会挤满教室,连阶梯教室的台阶上都坐满了人,还有站在窗外趴着听的。
不惟叶嘉莹,所有的“先生”,皆以独特的魅力,将三尺讲台变成了师生相处的一段幸福生活。
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任教于清华大学。为学生讲历史,他先阐明自己的讲法: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陈寅恪讲课,总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讲到酣处,则闭目而谈,如醉如醺。学生也随着他的讲述,穿越千年云烟,触摸历史记忆。直至下课铃响,师生还沉浸其中。
鲁迅曾在北大国文系兼课。他讲课,教室里人满为患,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外正式的、非正式的学生。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讲台上的鲁迅,声音不高,字字有力,语速缓慢,语调深沉。讲课中,不管是引证或比喻,材料都丰富而幽默;讲不到20分钟,就会听到学生一次哄笑。
闻一多先生有名士气,上课也是名士范儿。他在联大上课,给学生讲《离骚》,开场白从来都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中国神话时“用整张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听课者不光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蜂拥而来。
吴宓,号称“哈佛三杰”之一,他讲《红楼梦》,总会吸引众多听者,场场爆满。他进教室,看到有女生站着,就马上出门,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听课的男士也急忙蜂拥出门去搬……看到所有女生都已坐下,吴先生才开始讲课。真有点贾宝玉的风格。
徐志摩是诗人,讲台上亦不失诗人本色。有人描述:先生常放脚于椅上或坐于书桌上讲书,在其蔼善面孔与疏朗音调中时时流露诗意之灵感。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时而用带浙江音的普通话,时而用流利的英语,真像是一团火,把大家的心都照亮了……让听者好像跟着他去遨游天上人间。
先生们以生命的激情,照亮了一间教室、一座校园、一方土地。讲台,是先生们生命之光勃发的灿烂之地,也是无数学子心灵觉醒、精神成长之地。
米丽宏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