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勾勒2500年前越人生活画卷

2024-09-04 08:53

来源:

8月29日,“考古越国:绍兴大湖头遗址发掘成果展”在绍兴博物馆开展,展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文物局)主办。

绍兴大湖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越国考古的新突破。大湖头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展览首次集中展出出土文物400多件(组),包括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木器等。展览分“寻迹·遗址在都城”“揭秘·生产和生活”“印记·特色礼乐兵”“见证·考古阅千年”4个部分,大量内涵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存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水乡泽国的古越人的生产生活图景。

典型的湿地聚落

大湖头遗址位于越城区人民东路,龙池山南侧,西侧紧邻平水东江,在城市基本建设前置考古勘探中发现。2021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越城区文物保护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大湖头遗址位于绍兴越国都城遗址中心区东部,主体年代正值越国崛起和鼎盛之际,是越文化最典型和核心的代表。经过3年多的考古发掘,田野工作即将结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室主任、绍兴大湖头遗址项目负责人游晓蕾介绍,“让文物活起来”,考古人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展示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由此,筹备了“考古越国:绍兴大湖头遗址发掘成果展”,通过展示大湖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介绍越人的都城、生产生活、特色礼乐兵器,以及如何通过考古连接过去和现在。

“希望通过展览,大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越国,了解我们的考古工作。”游晓蕾说,大湖头遗址位于越国都城中心区东部,是一处典型的湿地聚落。越人的生存和发展,与水息息相关。越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资源,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个用黄柏木制成的木桨。

游晓蕾介绍,大湖头遗址出土了越人适应水网密布地理环境的实物——木桨,这是浙江地区第一次出土东周时期的木桨。这不仅证实了历史文献中关于越人交通出行的记载,也反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技术传统。

大湖头遗址位于龙池山和美女山两座小山之间,平水东江从平水盆地自南往北流经遗址西面。生活区域为黄土堆积,外围为低湿地。黄土堆积上大致可分为生产生活区、大型建筑区、仪式活动区等。

为了适应潮湿环境和泥泞地基,越人因地制宜营建了干栏式建筑。大湖头遗址发现了不同类型的干栏式建筑基址,可能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密布的水网不等于丰富的淡水资源,低洼的地势导致河湖易受咸潮影响,沼泽湿地较为浑浊的水源也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为了得到洁净的生活用水,越人便挖井取水。大湖头遗址发现的几处水井,大多直径约1米,深约1.5米,以竹竿和竹枝交错编织加固井壁防止垮塌,井底铺垫砂层,工艺考究。

越人的生产生活

绍兴大湖头遗址发掘,出土了哪些文物呢?

游晓蕾介绍,大湖头遗址出土了大量日常生活使用的炊器、盛储器等用具,丰富的植物遗存,少量动物骨骼,展示了越人的饮食文化。炊器大部分为夹砂陶器,盛储器主要为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器,饮食器主要为原始瓷器,等等。

那么,越人吃些什么呢?

大湖头遗址发现了较多炭化米和大量水稻小穗轴,反映了稻米在粮食作物中占据绝对优势,是越人的主食。除了稻米,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粟(小米)和大豆。

大湖头遗址发现了丰富的蔬菜瓜果植物遗存,不仅体现了越人多样的食材,也从侧面反映了越人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经营。

由于骨骼在潮湿环境中不易保存,大湖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比较少,仅有少量鹿角、鱼骨,结合所处环境及出土的网坠、铜鱼钩等工具判断,渔猎所获是越人食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越人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大湖头遗址出土了较多铜、铁质生产工具,种类繁多,包括林木砍伐、农业耕作、木作加工、土作工程、渔猎、纺织等生产活动的相关器具。金属生产工具锋利耐久,安装方便牢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湖头遗址出土的金属生产工具,数量较多,分类较细,反映了越国的生产力水平。

这些生产工具从哪里来?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粗铜块、铜铅合金块、铅锭、锡铅锭等铸造原料,还有石范等铸造工具,很可能这些青铜工具是就地铸造的。

大湖头遗址还发现了越人的礼器。礼器材质主要有青铜和原始瓷,器型主要有盛放牺牲的鼎、豆,盛放酒醴的盉、罐、盒,用于盥洗的鉴、匜等。

遗址中发现的具有越国特色的礼乐器材质主要是原

始瓷。这些礼乐器中,句鑃,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錞于,主要用于祭祀和军旅。这两种乐器都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流行于越地的特色乐器。

越地出土有较多原始瓷质乐器,主要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少量在烧造原始瓷的窑址中,一般认为是明器。大湖头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句鑃和錞于,是第一次在生活遗址中成组出土原始瓷乐器。新发现让我们不禁思考:原始瓷乐器,是否只是随葬品呢?

兵器往往在征战中随身携带,生活遗址里出土较少,大湖头遗址发现的兵器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当时的工艺。例如,大湖头遗址出土的铜矛采用了镀锡工艺,2000多年后依旧闪着寒光,锋利如初。

考古越国的新篇章

考古越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游晓蕾说,越国是东周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是浙江有明确文献记载历史的开端,对中国南方地区乃至东亚、东南亚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古代都城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课题。绍兴是越国的都城所在地,越国在此发展壮大,灭吴称霸,走向全盛。因此,绍兴越国都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是越国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游晓蕾认为,都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数代考古工作者前赴后继的努力。基于现实情况,既往的绍兴越国考古工作更多集中于墓葬的发掘和研究,以及建设中零散发现的文物。近几年,绍兴市尤其是越城区,积极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通过考古前置工作,发现了大湖头、亭山、南山、木栅桥、稽中等一批大面积的越文化聚落遗址。通过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而且掌握了明确的出土信息,是越国考古的新突破,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关于越国历史的实物证据。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绍兴是越国、越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虽然《史记》明确记载了越王勾践的故事,《吴越春秋》也讲了越国与大禹的关系,但是越国如何崛起?越国尤其是其鼎盛时期的文化面貌如何?这就只能由考古工作来加以发掘。商周考古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重要工作内容,“考古越国”便是重大学术课题,越国绍兴,以及湖州毘山、衢江姑蔑、安吉古城,甚至台州、温州、丽水的商周时期重要遗址等,都是“考古越国”的重要内容。通过近些年的努力,“考古越国”的面貌渐渐清晰起来,绍兴地区以大湖头遗址,以及今年已纳入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项目的亭山遗址群(含正在发掘的南山遗址)最有代表性,还有从宏观空间上取得的对绍兴越国大型水利系统的考古新认识等等。绍兴大湖头遗址发掘成果展展示了越国考古工作阶段性的部分重要成果。

“绍兴大湖头遗址发掘成果展揭示和展露的是强势崛起和鼎盛之际的越国风貌,既是对越文化的研究阐释,也是构建浙江大历史脉络的实证贡献,真可谓‘天下风光属会稽,考古越国有新篇’。”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说,希望文博界的考古人和博物馆人能继续携手合作,以持续的考古发现为基础,将“考古越国”做成系列展览,做成一个响当当的、出圈的品牌,将大湖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模式做成一种经验,在深入研究、审慎论证的基础上科学、严谨地做好考古成果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广大社会公众来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厚重的历史价值、鲜明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精神价值,将考古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看得懂的知识、喜欢听的故事,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