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和美越乡”共富片区是重要载体和抓手。今年以来,我市确定富盛等6个片区进行示范探索。
通过打破单村建设,我市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片区内多村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一体共享、场景项目一体建设、市场化一体运营,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联动共赢、机制创新的“和美越乡”共富单元。
创新机制,破解多个发展瓶颈
走进富盛片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乌石村的古朴、上旺村的活力、倪家溇村的宁静……五个各具特色的村庄在“乡村旅游”的定位下,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共同打造着绍兴城市的“后花园”。
而稽山鉴水共富线、红色文化传承线两条和美乡村精品路线的建设,更是将片区内的吃、住、玩等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游品牌”。此外,富盛片区还深挖抹茶产业,积极打造产业共富链。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促进抹茶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富民增收和强村建设的双赢局面。
“建设‘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就是要打破目前村庄建设中单打独斗、单兵突进的困境和空间有限、资源单一的发展瓶颈,让多个村庄在党建统领下,统一规划,协同作战,错位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绍兴在推进先行片区打造时,将创新联建共建机制,推进“一带多村,一统四化”,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虞区的丁宅片区,建立以丁宅乡四季仙果休闲协会党支部、丁宅乡上宅村党总支为联建成员的党建联建机制,统筹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以“党建+旅游”模式推动滨水休闲营地高质量发展。以区域品牌“仙果+”为核心,推动农文旅迭代融合建设,水蜜桃、果桑、草莓等水果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水果采摘基地、特色农家乐、民宿、合作社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施“一溪两岸”联片提升工程,更让片区内风貌焕然一新,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项目带动,村庄互补融合发展
乡村谋共富,既要强村,亦要富民,更要以强带弱共发展。
柯桥区漓渚片区以花木为主导产业,以兰花为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在片区内,6个村联合入股“田园综合体”强村公司,打造共富工坊13个,实现了强村带弱村、村村有产业的良好局面。
富盛片区则通过实施党建“契约化”共建项目,为片区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上旺产业园的改造提升、“周清黄酒生产基地”和“蓝珀咖啡”旺咖工厂店的引入,不仅丰富了片区的产业形态,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片区村庄运营背后是运营模式创新和村庄错位发展。在嵊州市“西白忘忧”石璜片区的建设中,当地各村携手深挖茶叶产业发展潜力,以“名茶+‘名’宿+名牌”为切入点开展茶文旅片区建设,多个村互补融合发展带动当地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新昌县“梅棠雅集”片区则依托产业园区、古村落、自然山水等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富民、农旅融合的共富片区,高新园区内梅渚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辐射带动了周边数字茶业的发展,多个互补项目让片区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塑形铸魂,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有专家提出,从一村到一片的规划中,在外在硬件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精神的培育与提升,其中,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点,诸暨市枫桥片区成为全市的样板。近年来,当地以“枫桥经验、农业稳基”为引领,通过全域规划引领,不仅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实现了治理优化、要素激活和生活富裕的多元目标。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为乡村振兴树立了典范。
枫桥镇推动片区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联网公路修建项目的加快施工,村级卫生室、爱心食堂、“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实现全覆盖……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更多村民加入到片区建设的队伍中。
同样,上虞区丁宅片区,通过“网络+网格”模式为当地村民开展预约上门理发、保洁等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有关专家认为,一些片区村庄在建设、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进优势互补,但仍存在“步调不协调”的现象,一些村庄仍把重心放在“各美其美”上,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先行片区打造为引领,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模式,集成集约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人居环境提升。同时,积极探索乡村运营,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特色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与持续繁荣。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周梦琪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