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未像今年这样深刻而具体地感受到治气之坚决。过去一周,不论行业部门还是镇街,都将治气摆在了突出位置,真正做到“必争每小时,必争0.1微克”。努力,大家都看得到,但取得的结果离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为什么会这样?
笔者认为,要“因地制宜”做一些改变,过去的做法、经验要善于取舍。
首先,思想观念要变一变。大气污染防治事关全区发展大局和群众身体健康,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是“首位立区 幸福越城”的题中之义,必须扛起使命担当,交出满意答卷。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些部门仍对治气工作重视不够,认为“这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之事”,本部门顶多做一些“配合”。但要知道,有些权限,生态环境部门没有,有些力量,生态环境部门也没有。如果其他行业主管部门都不发力,结果可想而知。有的镇街可能认为,治气主要是某些重要区域的任务,跟本镇街关系不大。殊不知,空气中的颗粒物是随风移动的,这个区域的防治脱节,也可能影响其他区域。各成员单位若能凝聚合力、协同推进,高标准严要求落实落细各项任务,则空气质量“提质进位”可成。
其次,方式方法要改一改。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污染源,影响空气质量的主导污染物也不一样。有的街道是秸秆焚烧多发,导致污染指数降不下来;有的地方餐馆集中、露天烧烤摊多,导致污染指数上升;有的区域工地多,作业不规范导致尘土飞扬。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那一套——洒洒水、发发传单,肯定是行不通了。防治,得讲究“精准”。
“精准”治气的前提是要对污染源了如指掌。什么时段、哪些污染源会发挥“主导”作用,这些污染源是怎么产生的,都要提前做功课,如此,整治起来才有的放矢。比如,某个区域汽车修理店多,哪些存在烤漆作业、是否远离居民生活区、有没有安装净化装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部门镇街要按“一店一策”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一段时间后,污染指数还是降不下来,部门镇街还需要拿出进一步的举措。
最后,执法强度也要加一加。相比往年,今年治气形势更为严峻,任务要求也更高,部分涉气问题“反复治、治反复”,根源就在于执法刚性不足。要充分利用大气环境治理综合执法月行动,加大涉气检查执法力度,以铁腕、铁面、铁心整治突出问题,真正做到让执法“长牙带电”,形成更强威慑。敢于执法,该硬气时就要硬气;“会执法”,该怎么管就怎么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违法违规者心服口服。如此,治气事业必成。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