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王女士和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爆发了一次争吵。原因是,王女士要没收女儿的电话手表,女儿不乐意,哭闹不止,最终演变成一场“亲子大战”。虽然,故事的结局是王女士“战胜”。但伤心的是女儿,焦虑的是妈妈。
事后,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些感慨,引来不少家长点评、吐槽。电话手表除了满足不少孩子的社交需求,存在的隐患也令家长们发愁。
电话手表依赖症加剧
王女士是新绍兴人,在越城区鲁迅东路上开了一家餐饮店,平时夫妻俩早出晚归,管女儿的时间比较少。去年,在女儿的反复要求下,王女士给她买了一块小天才电话手表。当时想着,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也有社交需要,有时出门也能联系,还可以掌握孩子的行动轨迹。然而,一年多时间里,王女士越来越感觉到,孩子离不开电话手表了。
“我今天在哪里吃饭”“今天我的步数第一”“今天我又赚了金币”……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分享,女儿都通过电话手表输出,有点“沉迷打卡”的味道。同时,王女士发现,孩子写作业的速度越来越慢了,电话手表里时不时跳出来的信息,让孩子有时忘了正在做的事。晚上熄灯后,孩子也会偷偷用电话手表放故事,听得入迷影响了睡觉。
这个暑假,王女士还发现女儿总是眯着眼睛看东西,于是,带孩子来到绍兴市中医院眼科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居然已经近视了。
接诊的眼科副主任医师任钰萍表示,在她的门诊,不少8岁至12岁的孩子近视与经常使用电子产品有关,如果孩子没有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玩平板的话,很可能是过度使用了电话手表。
视力损伤比手机大
“近距离过度用眼、运动不足等都可能导致孩子近视,而电话手表的问题主要是屏幕太小、用眼距离太近,且时间较长。”任钰萍介绍,暑假眼科门诊来看近视的小朋友,八九成都戴着电话手表,而电话手表对视力的损伤比手机更大。特别是现在的新款电话手表越来越高级,植入了很多动画、游戏、短视频,自控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入迷。
据权威媒体报道,近年来电话手表产业越来越发达。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提到,目前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人,儿童电话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电话手表。
“不少初高中生开始拥有手机了,会觉得电话手表比较幼稚;但在小学生中,比例会较高。”越城区一名二孩妈妈说,她的大女儿上高中了,班里用电话手表的孩子已经不多,但8岁小女儿所在的班级里,大部分孩子有电话手表。“我们就是希望能及时和孩子联系,了解孩子是否安全,哪里晓得里面的内容越升级越花哨。”一名小学五年级孩子的家长说,电话手表的功能不仅能通话、聊天、拍照、视频、发圈、计步,还有在线付费、监测心率、下载游戏等,大人看了都有点抵抗不了呢。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电话手表的管理主要取决于家长。绍兴市建功中学教育集团投醪河校区初二(10)班班主任赵大瑜表示,学校禁止戴电话手表入校。发现学生偷戴的,老师会立即没收,放学后请家长拿回去。
“学生在学校里可以通过老师或传达室(电话)和家长及时联系,而且校园卡也能识别孩子在校还是离校,并不需要电话手表来实现定位、通信等功能。”赵大瑜说,“如果节假日孩子有需要使用,也希望家长要严格管控孩子电话手表娱乐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长,用好家长端监控功能。对于自控力差的孩子,实行非必要不佩戴。”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汪斌认为,电话手表成瘾其实和手机成瘾类似,怎么合理使用是关键。“想要孩子不沉迷于电话手表,关键在于家长。一方面要做好管理,告诉孩子这只是个工具,建议选用功能简单不要带屏幕,但有定位和接打电话功能即可。”汪斌还提醒,电话手表如果完全禁止使用,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多沟通、多陪伴,循序替代的方式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相比电子产品,孩子其实还是更喜爱家长的陪伴,多做家庭互动,多参加户外活动,用有趣健康的事物吸引孩子,他们会更愿意放下手中的电话手表。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潘秀玮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