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为了让读者真正触摸到毛泽东的思想灵魂,湖南人民出版社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陈晋,畅销书作家、学者胡松涛,推出《毛泽东文谭》一书,重返毛泽东的文本现场,破译毛泽东的文本密码,对毛泽东经典论著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所产生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进行阐述,再现风云激荡的历史,展现伟人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笔者最近在反复阅读这本书时,特别注意到了对毛泽东打腹稿的一大段叙述。
书中是这样写的:
毛泽东曾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问题解决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打腹稿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找到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央领导人在1956年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做调查研究雷厉风行,连续作战,用他的话说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意思是每天起床,脚一着地,就听汇报,穿插着处理日常工作,听完汇报就上床休息。为了调查研究,他改变了在战争年代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这次调查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做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经济工作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论十大关系》的腹稿已经成型,正因此,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一口气就讲了“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著作,它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已经形成一个初步而又比较系统的思路。
在思绪的海洋中,打腹稿是默默前行的小船。它承载着内心的思考,悄悄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打腹稿,是一种无声的准备,它就像一场内心的预演,让我们在实际表现时更加自信、从容。
“腹稿”这个词,首见于《新唐书·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说的是王勃每作文,先磨好墨,再痛饮酒(饮酒,被后人误传为饮墨),酒后蒙头大睡,醒来,援笔成篇,不需修改,人们惊叹王勃有“腹稿”。
腹稿是孕育在作者头脑中的文章的雏形,有助于组织观点和论据,使表达更有条理、更具逻辑性,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将决定文章的成败。古今中外名家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和趣闻。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打腹稿是在“三上”,他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这“三上”并不能执笔成文,他说“盖惟此可以属思尔”。“属思”就是构思,他是在“三上”构思文章腹稿的。《宋史·徐积传》载:徐积“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苏轼也有诗道:“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陈师道,喜“吟榻”。陈师道登山游览得句,即归家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人家称之为“吟榻”。每当此时,家人就把“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皆抱持寄邻家”,保持环境的绝对安静,不敢有什么声音影响他,只有等到他的诗文作成,才能恢复正常。
鲁迅先生写作也打腹稿,“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据许广平回忆:“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所在;那早晚饭前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
汪曾祺先生的《无事此静坐》一文里有一段话,“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悠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中。”这段话其实也是在说打腹稿。
打腹稿,是一种沉淀,一种积累。它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精心的构思、反复的琢磨、勇敢的探索。打腹稿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启示我们在做事时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打腹稿,需要平时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这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要多做准备。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