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公布浙江省第二十届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名单。上虞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胜钧的作品《名人堂之绍兴》(组照)获艺术类银质珍藏奖。
拍出影像“名人堂”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便是钟灵毓秀之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位先贤激励着后辈们不断前行,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鉴于此,朱胜钧便想通过镜头与家乡的历史名人进行心灵对话,用个人的绵薄之力建一座影像“名人堂”,向他们致敬,《名人堂之绍兴》这个题目就由此而来。
于是,朱胜钧深入钻研,查阅了大量文献材料,询问了不少同行和专家,并大概确定了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他选择使用大画幅黑白胶片进行创作,依赖其细腻的质感与经典的韵味,承载起绍兴的厚重历史。最终,《名人堂之绍兴》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方式呈现出来,定格住了一位位绍兴名人的风采。
“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去激发更多人开始了解或更深入了解绍兴各个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和卓越贡献,以此来感受古越大地的底蕴和魅力。”朱胜钧说。
捕捉光影岁月
1998年,朱胜钧在上虞师范学校念书。当同龄人还在为选择哪个社团犹豫不决时,朱胜钧却以“学校提供照相机”这一简单却诱人的理由,毅然选择了摄影社。
朱胜钧的第一张照片,是用凤凰205相机拍摄的学校教学楼的夜景,教学楼很气派,还带着湖中的倒影。“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震撼与惊喜,心中带着一丝丝骄傲,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从此,摄影成为朱胜钧探索世界、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方式。
投稿、参赛、获奖,朱胜钧用镜头讲述故事,用光影捕捉瞬间,不仅赚取了稿费缓解了经济压力,更在一次次的挑战中锤炼了技艺。特别是一次到齐贤中学参加“齐中风采”摄影比赛,他与众多摄影家同台竞技,荣获三等奖并斩获500元奖金的经历,更是让他兴奋不已,仿佛整个世界都聚焦于自己。
后来,朱胜钧毕业参加工作,直至今日,业余时间大多都在做与摄影相关的事,摄影创作、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只要有机会就不放过。“因为痴迷,我慢慢得到了各级摄影家圈子的认可,我也通过镜头让自己意识到,发现美、记录美的行为本身也是一件让自己不断收获愉悦的事情。而且随着研究和拍摄的不断深入,更加意识到‘纪实’的真正含义,这让我也变得更真实,更包容,更热爱生活。”朱胜钧说。
探索“方圆50里”
朱胜钧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的名字都叫“方圆50里”。谈及自己为何要取这样的昵称,朱胜钧表示,这是因为他对“方圆50里”内的山水和文化情有独钟。
朱胜钧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虞人,十分热爱大自然。上虞的风景秀丽,山上林木青翠,山下溪涧澄碧,既有高山仰止,又有平远清逸。自然环境优越的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耳濡目染间,他浸润于上虞的文化基因。
创作于2023年的《问石·诗路白夜》系列就有着浓浓的上虞元素。相片是朱胜钧对童年时期的“仲夏夜之梦”的一次回忆。“小时候山间的夜晚,抬头便是星空,几乎可以整夜整夜地坐在家门口享受满夜星辰。长大后离开大山,城市灯火辉煌,不久后农村也变得灯光灿烂,看星空成了奢侈,满天繁星的景象就留在了记忆里。”朱胜钧说。
“我试图借用影像复原渐行渐远的山水,寻找根深蒂固的乡情,像诗人般游弋山水的纯粹和宁静。去年三四月,我追寻李白足迹寻访唐诗之路大量诗作地,寒岩寺、寒山洞、龙瀑仙洞……驻足山洞,观看他们的观看,思考他们的思考,忽生隐逸之感,久久出神,似乎白天和黑夜两种时空突然交织在一起,纯净的山水和星空又回来了。我将走过的洞穴用大画幅黑白胶片逐一记录下来,后期还原当时白夜交替的心境。”这是朱胜钧作为摄影家对现实的反映,同样也折射出他对故土的深切情感。
未来,朱胜钧想继续深耕“方圆50里”影像,借用一切可以学习研讨、交流传播的机会深耕摄影事业,希望朝着新闻摄影本职与艺术摄影爱好两者共同进步的方向努力,相互促进,相互成就。“鱼和熊掌兼得算是我的‘野心’,我也希望能用影像表达的方式助力上虞发展。”朱胜钧说。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