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我约上三五好友到了崇仁古镇,再一路向着瞻山进发。瞻山,亦称“尖山”,位于嵊州市崇仁镇廿八都东面,临千年古刹戒德寺,南依笔架山,北靠马鞍山,被誉为剡西第一山。
涤巾古涧 高利华 摄
南宋《剡录》卷八记载:“戒德寺依火炉尖山,山甚秀拔。”穿过戒德寺,我们来到瞻山脚下,仰观瞻山山貌。其山势高峻,确是地方志中描绘的“秀拔”,有瞻周围众山之势,且有一山峰如尖子直刺云天,也难怪《大清一统志》誉其“挺然秀峙”。
瞻山为灵秀之地,亦是名人优游之处。高僧帛道猷曾于南朝刘宋年间至剡中瞻山。而对于帛道猷这个和尚,古书中有两种说法。一说其为中国人,本姓冯,如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记载:“时若耶山有道猷者,本姓冯。”南宋《困学纪闻》称其“学于帛尸梨密”,于是改姓“帛”。另一说称其为天竺僧人,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就称他为“竺道猷”。
瞻山之麓有一座瞻山庙,相传是当地百姓为祭祀帛道猷而建,又名“灵辉庙”。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灵辉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旱疫疠,祈祷辄应,乡民谓之灵威王。不知得封在何代,乾道八年赐今额。”清同治《嵊县志》卷七“灵辉庙”条说得更加具体:“《嘉泰志》:在县西北三十里永富乡二十八都张家庄。庙碑神姓冯,晋时山阴人,结庐瞻山之麓。后入天台不返,人以为仙去。迹其故址,构小祠祀之。”可见瞻山庙之名始于南宋。
瞻山庙 高利华 摄
瞻山脚下,有一条叫涤巾的古涧,蜿蜒环山,涧水澄洁,往笔架山汇入剡溪。涤巾之名,与帛道猷有关。《剡录》记载:“证道寺涧中,有道猷涤巾旧迹,水痕如白■ 状。”帛道猷曾在此涧中洗涤衣巾。涤巾之上的桥也因此得名为“涤巾桥”,桥的横栏板上是著名书法家顾庭龙所题的“涤巾桥”与“涤巾古涧”字样。
帛道猷性率,素好优游山林丘壑,即兴为诗。《高僧传》中称道猷曾在瞻山灵峰采药,“乐有余也”,采药服饵不足便下灵峰,对此留有遗憾,因此写下《陵峰采药触兴为诗》。诗云:“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此诗前两句道出连绵山峰之势,三、四句描摹出云翳山风相衬之景,诗的后半部分则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之心境。对于道猷轶事也有诗词相颂。北宋释觉范的《石门文字禅》卷四中《追和帛道猷一首》,写出了帛道猷“居九峰而超然”的品性,用“幽寻见兰丛,苍然出荆榛”描绘帛道猷在山峰闲行之貌,用“忘其千岁人”写其忘怀年岁,在山中修行平和而雅静。
顺着涤巾涧,我们游览瞻山,拾级而上,景随步移;于瞻山亭,我们耳听鸟叫虫鸣,眼观松竹茂盛,葱绿参差,林海烂漫;瞻山周围的白水坑瀑布、笔架山、砚山等尽收眼底。如今,瞻山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为人们游崇仁古镇必选节目。
指导:刘亮
作者:姚睿洁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