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浙江省卫生厅医疗队在绍兴县东湖公社开展血吸虫病调查培训(后排右二为王锦海)。
1985年春,两位未施粉黛的女士在东湖假山石“海上仙山”旁留下倩影(右边为老照片提供者朱峰母亲)
1986年10月,刊登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绍兴》里的东湖陶公洞照片。
自上周本版刊出东湖风景区老照片专辑后,我们的“时光号”列车准备驶往下一站,有很多读者纷纷找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要求在东湖站“补票”上车,还列出许多“上榜刊登理由”,且来听听以下3位读者的真情讲述和老照片里的岁月回想之歌。
A
老照片里的医疗故事
家住越城区斗门街道昌明社区百安花园的王锦海,今年已经85岁,虽然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但在其孙女的帮助下,还是辗转发过来一张画面清晰的老照片。
王锦海在电话里向笔者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医疗条件较差,有些传染病流行,血吸虫病便是当时危害绍兴人民健康的一种疾病。老一辈人对其印象深刻,晚期血吸虫病人有一个显著特征,不管男女老幼均是“大肚子”,腹大如鼓却骨瘦如柴,走路不稳还气喘吁吁,从医学角度上来说,是严重的肝硬化腹水、脾脏肿大,且伴有腹壁静脉曲张,因此罹患后病死率极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绍兴采取灭钉螺、管粪水、查治疗等综合防治策略,并通过建立血吸虫防治医院,在许多公社生产队设立治疗点,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蔓延。为培养更多基层血防人员,1973年8月,由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丁涵章带队,10名省医疗队骨干进驻绍兴县东湖公社保健所,开展为期3个月的蹲点调查,并附带给各大队赤脚医生业务培训。当年,王锦海担任东湖公社保健所所长,负责与省医疗队对接及后勤保障,因此与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大家依依惜别之时,便提议到著名的东湖风景区拍照留念,以纪念这段艰苦而又难忘的时光。
经过50余年的岁月洗礼,老照片为何依然如此清晰?当笔者好奇询问,王锦海清了清略显沙哑的嗓子,继而激动地说:“我的年纪越来越大,经常通过老照片来回忆一些陈年往事,照片上的人或许再也聚不到一块儿了,所以对保管照片格外用心。”
B
拍照人让人心生敬佩
家住越城区龙洲花园的王新友则走了一条“捷径”,他通过添加笔者微信,“唰”的一下就发送过来一张老照片:1959年,王新友(左)与同学唐吉品在东湖合影,拍摄者为王立荣老师。虽然照片画面有些模糊,但他非常自信地说,黑白老照片传世经典,记录的不仅有当年东湖风景区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小径通幽的美丽一隅,还铭记了一段与好友唐吉品走过的真情友谊,当年拍摄时一高一矮、一灰一白的搭配,也成为两位耄耋老人现如今时常怀念的“输出通道”。
而说起老照片的拍摄者,王新友更是对王立荣老师心怀感恩和崇敬之情。那是1959年柯桥中学组织学生到东湖春游,时任柯中教导主任的王立荣虽然在课堂上不苟言笑,脸上的两道剑眉不怒而威,学生们都有点怕他,但其实为人非常随和,还爱好文艺。当年略显调皮的王新友就怕被王立荣叫住,还听说老师要给他拍照片,“吓”得他受宠万分,还以为被抓住了“把柄”,只好拉来同学装作一本正经的模样。
据悉,王立荣于1951年响应组织召唤,担任百年老校柯桥小学附设初中班首任班主任,后参与柯桥中学创建,在与学校历届领导、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1958年就把柯桥中学创建成为绍兴城外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王立荣历任柯桥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绍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2020年逝世,但他在柯桥中学脚踏实地、教书育人30余载的师德师风,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柯中,成为广大师生一直铭记的名师典范。
C
陶公洞拍摄技术挺高
王金法先生是一名绍兴文史爱好者,他近年来已收集编著《绍兴十座古城门》《出自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成语》《绍兴府城之池》等书籍。而他收藏的东湖老照片,是1986年10月刊登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绍兴》画册上的“陶公洞一线天”。陶公洞,是东湖主人陶濬宣仿桃源意境取名,洞在峭壁之中,狭窄曲折,一叶扁舟,欸乃入洞,水色深碧,越是往前漏光处越窄,只剩洞顶一方蓝天,洞内崖壁上还镌刻有诗人郭沫若游东湖时留下的诗篇,生动概括了陶公洞的奇景。
王金法曾请教过专业摄影人士,均对这张照片的拍摄技术评价颇高,不仅敢于运用影像捕捉5条斜线布局,又用竖画面构图,使整个画面陡然提升高大构架,而且还在光线不足的幽深洞穴内合理处理影调,拍出乌篷入内水波摇曳的动态画面,这在当年以胶卷为主、靠技术吃饭的年代,能够达到如此曝光完美程度的照片确实不多见,仿佛还能够让人看到东湖石匠愚公移山的印记,给人留下“悠悠水乡情,东湖处处景”的深刻印象。
通讯员 顾鹏程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