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骨的江南当属绍兴”为主题的名信片。
王震(右一)带领孩子们制作文创用品。
位于黄酒小镇的穿堂风。
一丛芦苇,一幅水彩,一个画架,木头的店招上只写了3个字——“穿堂风”。虽然有些抽象,但在黄酒小镇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倒也分外契合。穿堂风吹过,游人推门而入,眼前是一面古旧的砖墙,挂着一幅幅“水彩画绍兴”的作品。身兼穿堂风和花街文房主理人的王震有时埋头在木桌前设计文创,有时跟访客聊聊绍兴,大家对他的评价多是“有腔调”“像艺术家”,而他只想做一个“绍兴包打听”——用文创的方式,告诉游客,哪里好吃、哪里好玩、哪里“最绍兴”。
记者 董晓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A
绍兴人的
“解忧杂货店”
2017年左右,传统文具店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冲击,王震经营了20多年的店铺也开始走下坡路。
他去多个城市探店,参加各种展览会,眼界大开,迫不及待地想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具带到绍兴。于是,便有了花街文房,一间稍显古朴的木屋藏在“花鸟市场”的百花深处。琳琅满目的个性化文具,设计感十足的周边产品,再附上带着温度的手抄简介和写着店铺故事的小票……这里渐渐成为了绍兴人的“解忧杂货店”。喜欢文具的人,只要走进这里,很少空手而归。
“这是一个集创新和风险于一身的想法,然而这正是我所热爱的。我很庆幸,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并为之奋斗。”王震说。
制作昆虫标本、竹编扇子、手工香囊、花瓶摆件……除了丰富的商品,王震带着小伙伴们在“手作”的领域,慢慢开始探索。他还关注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带着他们动手制作文创纸袋、文创灯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些年来,花街文房一直坚守初心,将文化创意融进日常生活。
现在,王震在黄酒小镇开拓了新的文化空间,以水彩画体验和绍兴文创作为核心内容,取名叫“穿堂风”。“本地的客人看到产品上‘花街文房’的标记,会下意识地问:‘是塔山那家吗?’我才意识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渺小而坚韧地活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即便是小而轻的。”王震在公众号中写道。
B
文创灵感
“我从绍兴来”
王震最喜欢孔子的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珍惜不拘一格的灵感,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方向。2022年,开启穿堂风后,王震开始明确文创的方向,那些灵光乍现的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想法,是时候一件件落地了。
王震一直在找一幅可以代表江南水乡的水彩画,有一天他看到一幅作品,画的是水边的老房子,笔触和色彩都带着一种特有的情绪,他一下子被击中了。作者是马小伟,南京画家,王震找到他的联系方式后,立刻买了高铁票赶到南京约见。马小伟了解了“水彩画绍兴”的项目后,愿意提供自己的线稿来作为大家水彩画体验时的底稿。不久后,马小伟来绍兴写生,王震带着他走了许多地方,上大路、东浦古镇、戒珠寺前……转眼一年过去,马小伟画了许多江南屋、江南桥,而王震把这些画制作成明信片,并设计成了一个组合——打开盒子,并不是一张张散落的明信片,而是一张可以展开的海报,主题是“有骨的江南当属绍兴”,12张绍兴风貌的明信片排列在海报的一侧,王震把这组作品取名“我从绍兴来”,用的是鲁迅先生的字体。
“可能是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关系,我逐渐确定,只要有想做的事,最终都能完成,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去解决。”王震说。
安身黄酒小镇的穿堂风,也像一个水彩画驿站,王震常常坐在桥上画,坐在河边画,竹制笔杆似船桨,摇曳在水桶里,几笔水彩调和,浅浅的晕染,默不作声地穿透画纸,直抵旧时光。
C
用尽巧思
做一把绍兴“名人尺”
“原来他也是绍兴人!”“绍兴名人也太多了吧!”“来之前只知道绍兴有鲁迅,来之后才知道每条街都有名人。”王震在穿堂风里,总是听到诸如此类来自游客的评价。他不禁想,如果“名人”是绍兴的一个标签,如何把它具象化呢?
他想到了每个景区都会售卖的“老派纪念品”——尺子,可以用尺的刻度和历史的轴线重叠,来呈现每个历史时期的绍兴名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一厘米代表多少年才最合理?每个历史时期都能找到相应的名人吗?出现空缺怎么办?初步罗列后,王震面临的问题很快变成了:“名人太多了,如何把他们的画像排进尺子?”
在穿堂风的工作台上,铺着一张带刻度的桌垫,旁边则是几把金属的尺子。“现在这个时代,最容易的就是学习了,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足够多。”王震边说边在平板电脑上演示着3D动画的软件。
王震每天在这里描描画画,时间一天天过去,店员都等急了,时不时来询问进度。王震却答非所问,和他们大聊特聊张岱有多好玩、王冕的字画有多棒,再拉上他们一起去参观名人馆。“看出来了吗?这些名人里,只有徐渭的衣服是打着补丁的!”王震分享着自己设计里的小心思,“‘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徐渭是极其自豪的,人到了一定境界,不在乎身外之物,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了。”
再过几天,他们发现,王震又开始和古建筑专家频繁通话,讨论屋檐下“雀替”的形状。再一看,原来王震把刻度画成屋顶的瓦片,把尺子的边缘设计成古建筑中的构件。
设计初步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制作。王震的联系对象又变成了各路厂家,根据自己对细节的要求寻找适合的工艺。来来去去,3个月过去了,这把“名人尺”终于打磨成品,包装是用纸板做成青铜剑的样子,尺子嵌在中间,如同利刃出鞘,露出的是绍兴文化的锋芒。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