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9个,修复面积约1845亩,修复进度列全省第二。
2021年以来,我市借助卫星云图、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查明了全市历史遗留矿山分布、损毁土地面积和权属、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拟修复方向等基本情况,摸清了历史遗留矿山底数,建立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库,共核查出历史遗留矿山63个,涉及面积2692亩。
为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我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明确矿山生态修复方向。充分研究矿区及周边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区域生态系统格局,根据“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原则,因地制宜、科学选择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方式,按照“保证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的先后次序,“一矿一方案”推进修复治理和综合利用。
上虞区章镇镇田傍山因开采石料变成了“癞头山”。当地通过边坡台阶式削坡缓坡、宕底平整等多种治理方式,有效修复边坡受损面积2.4万平方米,平整土地面积1.7万平方米。平整后的宕底经过土地复垦,已被合理利用,种植猕猴桃,成为果园基地。
废弃的工矿用地修复不只恢复“颜值”,还恢复为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截至目前,废弃矿山区域已恢复林地、草地等农用地352亩,盘活建设用地426亩,新增农用地536亩。更重要的是,通过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矿山周边的土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地下水和大气环境有效改善,土壤流失和水源污染明显减少。
“到2025年,可恢复农用地711亩,盘活建设用地698亩,新增农用地1225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方面持续发力,擦亮美丽绍兴生态底色。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