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楼飘出药香

2024-08-28 21:36

来源:

每次读《红楼梦》,都会感觉有丝丝缕缕的药香,从字里行间飘出。这种小火慢熬的中草药芳香,每每使我陷入沉思。

《红楼梦》一问世,就不乏热捧并试图解读的人。于是,涌现出无数红迷、红学专家和学者,从文学、社会学、美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甚至建筑学、服饰、生态建设等等角度广泛研究,且成果丰硕。一部《红楼梦》已经被后人拆解得细致入微,角度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更有所谓的索隐派,竟推断出林黛玉并没有死,是去给北静王当了小妾,这等不尊重原著的研究,真的是不知其所为何来。当然,就学术而言,百花齐放,各自言说,应是好事。鲁迅先生有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没资格去谈论、拆解《红楼梦》,只能谈些读后体会,贻笑大方。

笔者以为《红楼梦》是一部佛学意味非常浓厚的奇书。红楼一梦,说人生如梦,无非是说人都活在贪嗔痴的迷梦里,迟迟不愿醒来。再读,再品,似乎能闻出书中飘出的阵阵药香。在一出出人生悲剧的背后,曹公实则是给世人开出了药方,给出了人情世故的解药。只要把一幕幕悲剧倒推回去,便知因果,既知因果,就品出了药味,当醒脑开悟,离苦得乐。比方说《红楼梦》第二回里,有一副对联就药香四溢,药性十足。说贾雨村游智通寺,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让他感慨: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想想看,现在中纪委网站公布的那些违法乱纪官员,如果能读懂这副对联,品一品曾翻过筋斗之人留下的药香,何至于身陷囹圄。《红楼梦》开场第二回,就早早地给排在贪嗔痴之首的贪,放上了药方。

《红楼梦》里讲了很多人间故事,所有的悲和苦,所有的眼泪和叹息,所有的看得见的和深藏于心的纷扰,无不自贪而起。王熙凤贪财贪权,贾瑞贪色,秦钟贪情,最后都丢了卿卿性命。还有大观园里的丫头们,也有不少,贪名分,明里暗里勾心斗角,在做着有朝一日改变身份的姨娘梦,最终,梦破难圆……这些人间故事,如果反过来看,细细体味,参透玄机,应能避祸趋吉,得到的就是人生之苦的解药。读书之余能品得出药味,这药味就不苦,闭眼一品,好香!

“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贪婪,是人的本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才是人的修养。

曹公悲悯芸芸众生,在《红楼梦》里写了很多小人物,很多连个正经名字也没有。比如那个秦显家的,原在大观园里南角子上夜,大管家林之孝家的因柳嫂牵扯一些纠葛,暂且派了去伺候姑娘们。那秦显家的好容易等了这个空子钻了出来,又是大丫头司琪的婶娘,自以为有了出头之日,要接管大观园后厨,兴奋地大张旗鼓动作起来,查起厨房的亏空,一面又打点送林之孝家的礼,悄悄地备了一篓炭,五百斤木柴,一担粳米,在外边就遣了子侄送入林家去了,又打点送账房的礼,又预备几样菜蔬请几位同事的人。当有人告诉他“看过这早饭就出去罢。柳嫂儿原无事,如今还交与他管了”,秦显家的听了,轰去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出。秦显家的蒙羞尴尬的背后,留下人情世故多好的一服药!耐不住性子,沉不住气,没城府,错把没有确定的事情当作确定的事情做,多半是要丢人吃亏,甚或丢了性命的。这服药,下得也妙。

红楼梦里,最重的一服药,当是王熙凤的命运。“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是贾府的实权人物。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少说些也有一万个心眼子”的她,既贪婪,又狠毒,还善于为自己的利益算计他人。你看看:为了多得利息,连大观园姑娘丫头们的月例钱都敢拿去放贷,推迟发放;就为出口气,直接设计要了贾瑞、尤二姐和其腹中胎儿的性命,如同儿戏;为三千两银子,仗势弄权,害死痴情的金哥和李公子,却一笑而过。那么,曹公笔下的王熙凤结局又是如何呢?机关算尽,丢了性命,身后凄凉,令人唏嘘。做人不能贪婪,不能歹毒,不能去算计别人,不要贪图能力、德行、福报以外的东西,因为算到最后都在算自己。世上唯因果不虚,报应总会在合适的时候到来。曹公留下的这服重药,后世善于“细按”《红楼梦》的人,想必都得了益处。如若像曹公担心的那样“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那可真就枉费了曹公心血。

爱因斯坦说有两种事情是无限的:一个是宇宙,一个是人类的愚蠢和邪恶。爱因斯坦又说对于前者,我还没有把握,因为宇宙是不是无限的,还不好说;但对于后者,人类的愚蠢是无限的,这个我是有把握的。人类最大的愚蠢莫过于不能从所见所闻的惨剧和失败里吸取教训。

有人说,在《红楼梦》里,每一个世人都能找到和自己性格相应的影子,人生每一段经历都是红楼故事的另一种投射。曹公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心血留下千古奇书《红楼梦》,晚景凄凉,让人扼腕叹息。或许这是曹公悲悯世人艰难,泄露太多天机而得到的天谴。我在想:是不是应该把红楼里的故事,当成事故去汲取教训;是不是应该把红楼梦里的苦和泪,当成修炼人性的珍贵教材;是不是应该把红楼里飘出的药香,吸收为生命的营养。曹公强调读《红楼梦》“细按则深有趣味”,该不是提醒红楼里有药吧。

《红楼梦》不是药书,但是细品,里面却有能让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药香。

作者系诸暨读者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