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石窟造像调查报告》出版。这是浙江首部对省内石窟造像全面、详细记录的“身份档案”。
残缺的石像,斑驳的摩崖石刻,独特的装饰纹样……截至2021年10月,已知全省现存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共计87处,绍兴市有9处,分别为千佛岩石窟造像、大佛寺石弥勒像、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羊山造像、湖安村驼峰山弥勒造像、峰山遗址造像、苍岩牛头岩石刻佛像、石屋禅院造像、赵婆岙村铁佛寺造像。这些历经千年的石窟造像为何精妙?让我们一起领略跨越千年的石窟之美。
●记者 童 波
浙江现存南朝石窟寺主要在新昌
在这本报告里,我们能看到浙江石窟造像中的“中国南方之最”——新昌大佛寺的弥勒大佛,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南朝造像,紧邻的千佛岩造像是迄今为止中国南方发现的雕凿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
大佛寺石弥勒造像,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大佛寺大雄宝殿的石窟中。该造像始凿于南朝南齐永明四年(486),历经僧护、僧淑,最后由南朝梁代僧祐于天监十二年(513)至十五年(516)之间凿成,前后用时约30年。之后,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代多有修葺,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南朝造像。
千佛岩造像,位于新昌县南明街道大佛寺千佛禅院内。千佛禅院又名元化寺、七宝院,始建于南朝南齐永明年间。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七宝院,在(新昌)县西南五里,旧号元化寺,(南朝)齐永明中盂兰法师建,会昌(唐武宗年号)废。(五代)晋开运三年(946),赵仁爽见岩龛有石佛千身,重建院宇,改千佛院,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赐今额。”又据《万历新昌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名千佛院”。千佛岩石窟造像所在洞窟地处山坡之上,于南朝南齐永明三年(485)雕凿,是迄今为止中国南方发现的雕凿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
浙江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者通过多年的寻访与研究,将浙江省87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共2485尊造像一一“摸遍”,其中,新昌千佛岩石窟造像就多达1078尊。
大佛寺石弥勒造像和千佛岩造像是江南地区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调查记载,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会稽(今绍兴地区)之后,浙江就逐渐成为我国佛教传播发展的中心之一,高僧辈出,寺院林立;同时,浙江也是汉地较早开凿佛教石窟龛像的地区之一,早在南齐时期,就有高僧在剡溪边(今新昌)开凿千佛像龛与大弥勒像龛。浙江现存南朝石窟寺主要在新昌,可知新昌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绍兴有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造像9处
绍兴市现存的1911年以前开凿的9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分别为千佛岩石窟造像、大佛寺石弥勒像、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羊山造像、湖安村驼峰山弥勒造像、峰山遗址造像、苍岩牛头岩石刻佛像、石屋禅院造像、赵婆岙村铁佛寺造像。可惜的是,新昌赵婆岙村铁佛寺原凿造像已不可见。
隋代高僧智顗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至唐代,明州鄮县阿育王寺、台州天台山已是名闻东亚的佛教圣地。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后,中国佛教中心南移,浙江成为唐代以后佛教的中心地。越州、杭州、台州、温州、婺州等地,大寺林立,高僧辈出。浙江现存的唐代石窟较少,集中在越州地区,主要有绍兴羊山大佛、绍兴柯岩大佛等,以大佛造像为主。
相比千佛岩石窟造像、大佛寺石弥勒像、柯岩造像及摩崖题刻、羊山造像,绍兴其余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相对鲜为人知。
位于柯桥区马鞍街道的驼峰山,山峦秀丽。北侧山腰间,凿有一窟,石窟高2米,深1.9米,基座1米,里面有一尊坐姿弥勒造像,石佛高0.87米。据记载,该弥勒造像凿于明万历年间。石窟造像外围有一摩崖石刻,是一个行楷“福”字,高0.8米。
嵊州市甘霖镇苍岩村牛头岩一处崖壁上,有三尊石刻佛像。三尊佛像高1.37米,宽2.8米,为浅浮雕。嵊州古称剡县,佛教传入较早,至东晋,曾有十八高僧在此或居或游。这三尊石刻佛像的发现,为佛教在嵊州的传播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上虞区曹娥街道梁巷居委会峰山东麓的峰山道场遗址,源自唐代。在峰山之巅尚残存唐代石雕佛像一尊。据资料记载,唐代高僧曾在此修研佛理,设场弘法而闻名,后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也曾在此学法。
越城区城南街道九里村会稽山西麓山道边的石屋禅院造像,依山而凿,共四龛七尊,大小不等,分布于东西两处,相距不到80米,为明代摩崖石刻造像。根据《乾隆绍兴府志》《嘉庆山阴县志》等史志记载,石屋禅院所在地旧有佛寺。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僧一金倚石为庐,后禅寂于此。万历年间,名士张汝霖建构书院于旁,与僧一金晨夕相从,后舍书院为寺庙,初称表胜庵,后改称石屋禅院。清康熙初年,石屋禅院经僧知骧修整,遂为绍兴著名佛寺。后寺庙衰败,至20世纪中叶,禅院倾圮,唯屋基尚存。
全面、详细记录的“身份档案”
2020年10月14日,国家文物局下发《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石窟寺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全面掌握我国石窟寺现状,决定组织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基本情况、保存状况、主要风险、保护管理及安全防范情况等。
浙江省文物局领导并组织实施浙江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组建专家组负责调查的技术指导、成果把关,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涉及石窟寺与佛教考古、石质文物保护、岩土地质、古建筑、数字化诸多专业领域,按浙江石窟造像的分布区域,分为杭州、温台、金衢湖、绍甬舟四个调查小组,分别展开工作。2020年12月31日专项调查工作在杭州慈云岭造像处正式启动。
此次调查共核定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87处,其中新发现16处。在此次专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编纂了《浙江石窟造像调查报告》,并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报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杭州地区的46处石窟造像;下册为杭州以外地区的41处石窟造像以及部分附录。
据介绍,本次专项调查是浙江省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深入、最细致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调查,针对每一处石窟与摩崖造像,分别从具体所处位置、始凿年代、保护级别、窟龛数量、造像数量、造像题材、题记数量、现存病害等多个方面展开具体调查,全面掌握了石窟造像的基本情况,为全省石窟造像造了一份详细、精确的身份档案,对于今后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信息。
作者: 编辑:严心愉